国宝山西:宋塑之冠崇庆寺,罗汉僧衣有讲究(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19:06 3

摘要:僧衣是出家人修行时所穿着的服装,是佛门弟子最为看重的信物之一。僧衣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安陀会,相当于内衣,是僧人用于打扫内务或睡觉时穿的轻便装。

僧衣是出家人修行时所穿着的服装,是佛门弟子最为看重的信物之一。僧衣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安陀会,相当于内衣,是僧人用于打扫内务或睡觉时穿的轻便装。

第二种郁多罗僧,为中衣,当僧人参加各种活动时必须穿着。第三种僧伽梨,披在外边的大衣,僧人在外出或是参加庄严仪式时穿的衣服。长治崇庆寺三大士殿中的十八罗汉所穿之僧衣也以这三种为主。

另外在款式上,罗汉们穿着的僧衣大多为北宋时期世俗流行的偏衫、直裰、袒右式袈裟的三层衣组合为主。

在花纹上,罗汉僧衣一改往日素面朝天的样式,采用了花卉纹样和金色沥粉纹样。这种装饰纹样使僧衣看起来色彩鲜艳,立体生动,体现了宋代佛教雕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

在前两期中,我们已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崇庆寺三大士殿中南侧的九尊罗汉像,以及北侧的三尊庄严罗汉雕像。

今天,我们将延续这一精彩纷呈的话题,继续引领大家走进崇庆寺三大士殿,一同探寻南侧最后六尊罗汉像的独到风姿与深远意蕴。

十三、持蟾罗汉

在中国文化和民间传说中,蟾蜍象征着财富与吉祥。古人认为蟾蜍可以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因此,三足蟾蜍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佛教中的罗汉手持蟾蜍却代表了修行与悟道。

修,不被财富所迷惑;行,追求内心的平静;悟,苦集灭道的缘起;道,实现心灵的解脱。

这尊持蟾罗汉为一身型瘦削、骨相清奇、神情冷峻的老僧形象。老僧高额方颐,细眼内挑,二眉拧收,鹰鼻上提,阔口厚唇,神形独具。

老僧倚坐山石,上身右扭,注视前方机警的三足蟾蜍。他内敛冷静,目光聚焦蟾蜍,身姿蓄而不发,运气在身。塑造者以超写实手法,展现了禅悟境界。

十四、踏狮罗汉

狮子是百兽之王,在佛教中,狮子是护法神兽,象征着威严和力量。狮子像常被置于寺庙等建筑入口,表示守护平安。

这尊踏狮罗汉,以开示禅机的中年长者形象示人。他左手食指向前指示,仿佛正在为弟子指点迷津。他体态匀称,提膝倾身,左足踏狮,倚坐于须弥座上。

从其与持蟾罗汉一呼一应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引发他们关注的分明是同一事物。前者悟、引而不发;后者解,直指要害。

十五、振铎罗汉

铎,是一种含有舌的摇铃。振动时,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在古代,官员用振铎发声吸引民众注意,用来广泛传播重要政教法令。因此,“振铎”也含有传递信息、警醒民众的寓意。

这尊中年梵僧坐于山石之上,面目赤红,发须浓密,眼神锐利,神情肃穆。左手置膝,食指前指;右手半握(金铎已失),作振动状,以示警醒世人,保持清醒与警觉。

十六、知止罗汉

“知止”在佛教教义中有反思自省,适可而止的意思。它强调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告诉世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这尊知止罗汉呈现出一种带有异域相貌的老年梵僧的形象。他眉头紧锁,眼神低垂,呈现出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神态,仿佛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以自在坐的形态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左手下垂,姿态内敛沉静,清瘦骨感,彰显其严谨内省之性。

十七、持炉罗汉

香炉作为佛教仪式中的重要道具,象征着清净与神圣,同时也传递出对佛教的尊重和虔诚。持炉罗汉手持香炉,不仅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修行的决心,而且还象征着布施和关爱。

这尊持炉罗汉,面容慈祥,目光深邃,面含微笑,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儒雅气质。他手持香炉(现已遗失),姿态从容自若,仿佛正向世人传递着慈悲与智慧。

十八、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是因揭陀尊者的别称,对于他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出身于古印度的婆罗门阶层,虽为家中独子,却不贪恋富贵,一心追随佛祖出家。二是说他为古印度的捕蛇人,经常携带布袋进山捕蛇,于是就有“布袋罗汉”的雅称。

这尊布袋罗汉以一位中老年汉僧的形象示人。他大腹便便,笑容可掬,弯眉细目,展现出一种智慧与圆融的气质。

他左手执布袋口子放于盘曲的左腿之上,右手按压在身侧厚鼓的袋子上,右腿自然下垂。他穿通肩垂领僧衣,露出洒脱不羁的气息。给人一种慈祥、和蔼的感觉,仿佛能够包容世间万物,传递出欢喜如意的寓意。

总结:中国传统彩塑素有“三分塑,七分画”的说法。崇庆寺十八罗汉彩塑的中国化、世俗化,体现在造像的体量与人物的细节刻画及神情气质的表达上,难怪会被称为“宋塑之冠”。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来源:姝曰ShuYue读文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