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人口的逆地理分布:西伯利亚铁路为何能突破俄国人口自然边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20:30 3

摘要:我们在中学学习地理时,有一个概念叫做“胡焕庸线”,沿着云南腾冲到黑龙江漠河这条线以东人口占了中国总人口的93%,而西面的广大土地只有7%的人口。

我们在中学学习地理时,有一个概念叫做“胡焕庸线”,沿着云南腾冲到黑龙江漠河这条线以东人口占了中国总人口的93%,而西面的广大土地只有7%的人口。

俄罗斯的人口分布,除了欧洲部分,在靠近蒙古和中国边境也集中了不少人

世界面积第一大国俄罗斯也有这样的一条人口线,欧洲部集中了约75%以上的人口,面积仅占俄罗斯总面积的25%。西伯利亚与远占国土面积的75%,但人口不足25%。

这条线并不规则,它沿着圣彼得堡、莫斯科、喀山延续到叶卡捷琳堡。这一段还基本沿着俄罗斯年均温度线扩展。

苏联的年均温度线,人口本该集中在黄色区域

但是到了鄂木茨克突然向东变成了一条沿着俄蒙、俄中边境线条状地带。鄂木茨克以东是极寒的西伯利亚并不符合俄罗斯人口主要分布在相对温暖区域的逻辑。

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俄国人逆天改命筑起了大量城市,没有这些铁路远东很可能成为无人区

从鄂木茨克到海参崴,西伯利亚沿线的人口聚集是沙俄时代用蛮力征服西伯利亚带来的。如今随着国力不在,这条人口分布带在慢慢变淡,铁路沿线形成中小城市群。人口外流严重。比如远东人口从1991年约800万降至2023年不足600万。

俄国的“胡焕庸线”未来会更接近年均温度的分布

其实乌拉尔山到哈萨克斯坦北部一直向东,冬季极寒,19世纪中叶之前。大部分俄罗斯人也就集中在这以西的地区。今天鄂毕河上的大城市鄂木茨克还是19世纪中叶前沙皇流放犯人的地方。到了这里已经是俄罗斯的“天涯海角”了。

曾经流放到鄂木茨克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1863年整个西伯利亚只有200多万人。但很快沙俄向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移民。一波波能生能养农民听从号召向东去。

19世纪的筑路工人

向东翻越了欧亚大陆分界线——并不高耸的乌拉尔山就开始进去茫茫的西伯利亚原野。这里以东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着大量冻土和沼泽的地区,但也有大河,从东往西有3条大河注入北冰洋分别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南北流向,最后汇入北冰洋的三条大河

为了加快移民步伐,俄国在19世纪末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并把大河和铁路之间的军事据点、犯人流放处改造成城市。

在大河和西伯利亚铁路的交汇处必然有一座重要的城市。

从乌拉尔山向东的地第一条大河鄂毕河,河的上游是我国的额尔齐斯河鄂毕河,最大的港口是鄂木茨克,人口有100多万。

大河和西伯利亚铁路的交汇处必有城市——鄂木茨克

苏联时期这里成了重要的军工基地,也是苏联五大坦克制造基地。目前还保留机器制造和仪表制造业、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森林和木材加工业。

鄂木茨克原本计划修建的地铁线路,看来永久停工了

鄂毕河上游一点是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人口140万,为俄罗斯第三大城市。

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中文网络知名度非常低

新西伯利亚诞生在西伯利亚铁路大干线上,它建于1893年,处在铁路干线和鄂毕河上游交汇处。

如果有东北老乡走在这里的街头,就能发现很熟悉的东北生活气息。城市以工厂和铁路为中心,分散在工厂四周的5到7层家属楼。

西伯利亚城市的居民区

沿着铁路再往东是一座名字很绕口的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叶尼塞河和铁路的交汇处。早期是军事据点,1628年7月,拓荒者就来到了叶尼塞河和Kacha河的交汇处建立了堡垒。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附近有俄国最大的坎斯克—阿钦斯克褐煤煤田

叶尼塞河水电资源丰富,苏联时代大搞基建。在安加拉河、中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等河上这些支流上,建设容量在25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10座,总装机容量6782万千瓦,总年发电量2560亿度(三峡发电量的2倍多),占了俄罗斯总发电量1/5。

在这里的中心城市——伊尔库茨克,最重要的工业门类就是耗电巨大的电解铝工厂。

电解铝工厂

西伯利亚铁路再往东就到了靠着中国边境的城市赤塔,大量的木材从这里出口到中国。

苏联国力高峰时期补充了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贝阿铁路。1984年10月27日全线通车。其运输能力为一昼夜48列火车。贝阿铁路西起贝加尔湖北岸乌斯季库特,东至阿穆尔河畔共青城。

贝阿铁路

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生产了大名鼎鼎的苏27,直到今天苏联的遗泽还在照顾俄罗斯人。在90年代最困难的时期,大量军火出口让俄罗斯缓了口气。

苏联时代大量年轻人奔赴西伯利亚

可见沙俄时代开始的移民和苏联时期不计成本的投入才让西伯利亚有了3000万人口的规模,否则仅仅凭借着冬季的严寒,这里也就能聚集2、300万人。

按照自然规律,俄罗斯的人口分布本该只会沿着圣彼得堡、莫斯科、喀山到叶卡捷琳堡一线。越过额尔齐斯河往东不会有太多的人了。但是西伯利亚铁路是强行给俄国人带来一条人口聚集带。在欧亚分界线以东上拉了一个长长的尾巴。

从鄂木茨克沿着铁路一直到海参崴,大河和铁路交汇点坐落了不少人口十几万到百万的城市。俄国人至今还在努力维持他们国土的东面。

我们中国胡焕庸线以西的600万平方公里国土9000多万人口,相邻的中亚五国400万平方公里8000万人口,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1200万平方公里,3000万人不到。整个亚洲腹地都是地广人稀。

俄罗斯媒体炒作的“中国人入侵远东”是臆想,完全不用当真,大部分做生意中国人赚了钱就会回国,不会在这苦寒之地久居。

大量永冻土让西伯利亚开发和维护难度都极高

俄罗斯似乎也不用太担心这条线的人口形势,毕竟中蒙两国的边境人口都不多,而且边境人口也在向经济中心转移。

但俄国的人口形势也不乐观,苏联解体后大部分时间死亡人口都多于出生人口,90年代大量中年男性人口死亡,使得当时男性预期寿命只有58岁,近些年才回升到67岁。

酗酒的失意男子

90年后俄罗斯出生率也是一路走低,比我们早20年进入负增长。现在俄罗斯能维持1.4亿人口规模主要是前苏联国家中的俄罗斯族回流俄罗斯。但这也导致这些国家的俄罗斯影响下降。

中亚地区俄罗斯族人口占比的变化

在西伯利亚铁路这条线上,从90年代至今大量当地人都流向欧洲部分。在伊尔库茨克、鄂木茨克等大城市还不明显,但是很多小城市已经走光了。

远东废弃的城市

如果没有这条铁路,乌拉尔往东基本就是无人区了,那么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大概率将无法保持这片国土。是沙俄晚期和苏联时代的大移民和工业转移才帮俄国人保住了这一大片区域。如果未来连铁路沿线的大城市的人口也搬走了,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1000万人,未来一点点地缘变动,这片土地肯定会易手。

100年时间俄国人从波罗的海到达了太平洋

当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后,对毛皮的渴望让他们在短短百年时间内一直穿越到了太平洋沿岸。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战略缓冲。而今天这片土地又成了两难之地,一方面他有大量的资源未开采,另一面每年仅维持这里的运转都要花费大量资源,

西伯利亚冬季长达7个月,极端气温可低至-71.2℃,居民依赖供暖系统生存。这种严酷环境导致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维护、能源供应(如供暖)和生活保障成本显著高于俄罗斯其他地区。

像中俄这样的大国,维持国家各地区均衡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挑战。

中国对于边远地区的扶持除了财政补贴,也会大量投资基础设。把当地道路交通、通信拉倒全国平均水平。

在贵州修建的高速公路

村村通工程

我国也会引导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因地制宜的搞特色农业或者一些轻工业把落后地区的人口纳入到经济大循环中。

贵州遵义湄潭县搞的棒球厂,吸引农闲的居民做棒球,获得收益

而俄国现在的国力,显然搞不了大规模财政倾斜。搞轻工业也没戏,俄国欧洲部分都搞不了,更不要说人口稀少西伯利亚地区。

其实最好的办法可能让西伯利亚融入中国的经济大循环。这一点俄国人知道,但是忌惮中国的国力一直半推半就。

叶尼塞河附近的电解铝厂

远东生产的苏27

这些行业经过90年代后苏联解体的打击活到现在,基本熬过了最难得时光。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虽然开采成本高,但胜在丰富,而且南面就是世界最大工业国,可以包圆这些资源,中国需要分散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源地。俄国如果能长期和中国背靠背,也可获得稳定现金流。利用这些现金流去搞一下转移支付维持西伯利亚地区的稳定。

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已经满载通气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国人突然“想通了”,更多的木材、天然气和廉价电力输入到中国。西伯利亚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南下。战争打了三年,俄国人撑住了,西伯利亚的城市甚至迎来了一波复兴,因为当地还保留不少军事装备工业。反而因为大量投资开始变得火热,鄂木茨克的坦克工厂原来只能维修坦克,因为前线巨大的战损。这里的产线要升级改造开始造新坦克了。

鄂木茨克的坦克工厂升级产线

靠着当地这些重工、军工产业基本维持铁路沿线的中大型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不跌的太惨应该是能实现的,置于更远的理想比如复兴俄罗斯之类的,不要想了。

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马上会开工

俄罗斯赤塔的木材市场,早年中国进入俄罗斯很多就集中在木材领域

可预见的将来,俄国的人口会进一步向西面集中,这条人口分布带会慢慢变成细细的红线。

来源:宇俊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