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彪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20:51 1

摘要:他吸烟喝浓茶养兰花,偏偏滴酒不沾,学不会左右逢源巴结上司,下面的人喜欢他,上面的人不待见他。入党提职评劳模总是与他擦肩而过,也许他一辈子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却时时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前言

在青岛中山路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开拓者一一杨松彪先生。

杨松彪三个字不会说话,只是静静地矗立着,就站成了一段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流芳。

杨松彪先生1934年12月生于宁波镇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14岁高小毕业,随堂叔来到青岛学徒谋生,成家立业定居青岛。

他吸烟喝浓茶养兰花,偏偏滴酒不沾,学不会左右逢源巴结上司,下面的人喜欢他,上面的人不待见他。入党提职评劳模总是与他擦肩而过,也许他一辈子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却时时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他的处世之道是“与人为善,不谋私利”,这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家风熏染了他,成就了一个务实严谨,有独特见解的实干家。

在青岛生活了这么多年,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一点没变,米饭是他的主食,汤元,年糕,甜食是他的最爱。他喜欢养花,也会养,对兰花情有独钟。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欢写作善于文字表达,是工商系统有名气的一支笔。

一,市场简介

被国内外旅游者誉为“小商品王国”的青岛市市北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在原旧木器家具、旧自行车市场的基础上,组织发展起来的。

市场开放十八年来,在市、区各级领导的扶持和关怀下,在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发展很快。上市摊位由八〇年底的十几个发展到1,340多个,市场从业人员2,700多名。其中待业青年900多人,属于“两劳”(即劳改劳教刑满释放)人员370多人。

市场占地面积为14,800平方米,建设面积为6,800平方米,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四条支路,规划了八个行市区域。

在1,300 多个摊户中,外省市占30%,国营、集体占3%,据统计上市品种高达11,000多个规格款式品种。其中有近 8,000 多个品种,是国营、集体商业不易经营的断档缺门的商品。

据一九八八年统计:市场开放前八年,成交总额高达3.2亿多元,其中八六年为6,850万元,八七年为7,800万元,八八年一至三月份为1,647万元,比八七年同期增加34.23%。八年来个体户向税务部门交纳税金计440多万元,共收取市场管理费299多万元,在九十年代即墨路市场的年成交额已经超过亿元。

市场内不宽的道路上,每天都是人流如织,络绎不绝,日客流量在10一30万,日成交额在20一80万之间。

二,市场成长史

即墨路市场刚开发时,这里仅仅是一条空荡荡的街道,市场开拓者杨松彪的办公室连一张办公桌也没有。当时借了李村路派出所的一张方桌,找了三位退休老人一起搭起了草班子,开发了这条处女街。

当时“投机倒把扰乱计划经济”还是一道罪名,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创组初期,正值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杨松彪这种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管理方式,被当地居民和领导质疑,被冠予“投机倒把祖师爷”称号。

还有上级的指责:“谁让你开的工业品市场,这是市里没批的黑市场……”。尽管阻力重重,杨松彪还是硬着头皮,使出一股子“彪”劲挺了过来。

要感谢即墨路市场一些敢打敢拼的二道贩子搞活了市场,即墨路的商品大都是从上海,广州等南方大城市批发进来的。新颖时尚款式的女装不出三天就能摆在各个摊位上,把即墨路打造成了上海新款式,广州流行服饰的交易市场,把即墨路市场打造成闻名全中国的典范。

从而带动了中山路,大鲍岛,周边的商业繁盛,吸引了大批来自浙江义乌,温州等地的摊户入市交易。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一度与北京的秀水街,上海的城隍庙,武汉的汉正街相提并论。

经营的小百货,工艺品,鞋,箱包,珍珠项链,服装衣帽等数百个品种,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物质需求。先后有30多个国家,政府的首脑,领导人到该市场参观购物。国家领导人20余位(次),先后到该市场调研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

市北区即墨路市场闻名遐迩,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一个明亮的窗口,杨松彪先生成为改革大潮中敢于挑战的弄潮儿。

三,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杨松彪先生时任即墨路市场工商所所长,他经历了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繁荣,九十年代末退路进室后的萧条。

1984年日本电视剧,在岛城播放后,女主角“高子”成为粉丝的偶像。她的服装在女士们的眼中成了时髦紧俏品,不到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能在即墨路市场推出,风靡一时。大批量的“高子服”从这里销售出去,价格也从每件19元降到7元。不经意间作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者,即墨路市场个体业户在市场这个大课堂中,对一些思想僵化者扮演了一次教员的角色。

1980年初,杨松彪先生被青岛市北区工商局授权管理,整治游荡在中山路的小商小贩,行使现在“城管”的职责。

中山路周边的商贩采用了打游击的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时难以根治。面临棘手的问题,杨松彪大胆设想了一个方案:为何不将中山路的游商浮贩疏导集中到即墨路上统一管理,给他们摊位合法经营,既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又增加了地方税收,何乐而不为?

结果该方案递交市局没有通过,多数人持反对意见,没有办法只好摸着石头偷着干。他们加强了中山路摊贩的打击执法力度,空出即墨路一条街,引导他们去那儿经营,并许诺不但不收管理费,还免费提供开水喝。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初期的摊贩,许多都是劳改劳教释放人员,被单位除名或上访没落实政策的三无人员。这些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痞性难改不听话,他们就用贴心的温情去感化,苦口婆心的做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整治,中山路一条街终于清理干净了,即墨路市场开始凑堆成规模了。

杨松彪先生是一个改变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发展方向,改革式的人物。他首先解决了市场的定向问题。从木器家俱,旧自行车市场改为二个单独的市场。划出少量区域经营旧傢俱旧自行车交易,留出大量摊位重点招商那些待业青年能干的小买卖,涉及日用品,鞋帽,服装,眼镜和各个行业的修配业……。

这样一来市场的经营定位得到了扩展,杨松彪的招商采取了请进来入市的方法,把中山路附近的一些游商浮贩请进即墨路市场,扎堆做买卖,谁来的早就能占好地角。

这样的招商和管理政策,使得各类摊位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市场逐渐完善起来。上市摊位数量迅速达到1340多个,有效地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1982年5月杨松彪制定了市场管理人员的“三定六保”岗位责任制,对于市场摊贩的管理制定了入市登记,摊位定点,人员定位,等规章制度,为整个市场树立了公共信用的管理模式。

四,儿子从心里读懂了父亲

杨松彪的长子,杨亚森先生一九五八年生人,现住市北区海岸路附近,他介绍了父亲杨松彪许多不为人知的过往经历。

杨亚森至今还记得他父亲吃过晚饭后,每天写稿到深夜,早上出门楼下最少有3、4名记者堵着他索稿。即墨路工商所门口同样有一批外地的新闻报刊,电视台记者等着他发稿。在改革开放的起始年代,他父亲把即墨路市场的经验和日常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用文字整理出来,先后发表过六千多篇文章。他的文章记者拿到手里如获至宝,几乎不过夜,各家报刋媒体就会相继发表。

据我的文友王民华讲:“当时青岛日报几乎每天都有杨松彪豆腐块的小文章,不是商品介绍,就是市场动态报道,很受读者欢迎与关注”。

杨松彪先生连续几十年被全国三十多家报纸,电视台聘为特邀嘉宾,特约记者。

八十年代未即墨路市场开始红火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娟老师,来青岛采访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她第一天采访完成了任务,第二天准备乘下午的火车回北京,中午去即墨路工商所向杨所长告别时,得知他已回家吃饭。

好在距离不远,隔一条街的距离,就让所里的同事领着找到了杨松彪所长的家。

杨松彪(1934.12.17一2008.4.17)是浙江宁波人,习惯吃米饭,他家居住在易州路77号的一栋砖木结构旧式里院的二楼。

这里地角好,房屋老旧简陋,原本22平米的木地板房间,从中间分隔成二间,每间11平米,落户成为独立的二户人家。一间成为大儿子杨亚森的婚房,另一间是夫妻与小儿子的住房。

当时杨所长一个人在家吃午饭,妻子上早班,他完全是简单的凑付,开水泡一小碗米饭,佐着蒸的咸鱼吃着饭,这是他每天几乎不变的午餐。

李娟老师敲门进来目睹了这一切,看到这间十一平米的陋室,支了一张一米宽的小床,这是楊先生睡觉的地方。

房间里摆着一个书橱,一个单人沙发,一张写字台,用一个放电视的立柜承当着墙体,后面就是锅碗瓢盆厨具,是做饭的小空间。屋子里还有半截子吊铺,是妻子和孩子睡觉的地方。

看到了这一切,李娟老师心里酸酸的,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她觉得杨所长管理着即墨路这么大的一个市场,竟然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不是亲眼所见,外人根本难以置信。

匆匆握手告别之后,李娟老师没有马上回北京,改签了车票,直接去了青岛市委宣传部,她要向上级如实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

她觉得名声远扬的即墨路工商所所长杨松彪,做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当时杨松彪的工资是56元,希望有关领导,尽快解决他的住房问题。

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很热情地接待了李娟老师,马上向市领导反映落实,立即召开了市,区,工商局,联席会议,当天拍板解决了杨松彪的住房问题。

研究决定将市北区芝罘路81号,市北区武装部新盖的一栋六层楼的503室,五十多平米的套二房子分给了杨松彪住。(空出的11平米的房子让在外租房,成家的二儿子回来住)李娟老师得到确切消息后,放心地乘火车返回了北京。

不久李娟老师发表了她采访的报告文学,青岛各大媒体报刋相继进行了转载跟踪报道,杨松彪先生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式人物。

杨亚森先生讲到,他父亲是人人皆知的工作狂,干所长十一年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大年初一也要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明白,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家里,他满脑子里装着市场和个体业业户。

儿子至今记得,有一夫妻档个体摊户,找到杨所长家里,进门就跪下哭诉,进了二万多元钱的货,一个星期没有卖动。家里急着要为孩子结婚筹钱,万般无奈跪求杨所长,搭把手拉一把,帮忙调一个好地角。杨所长赶紧把他们扶起来,倒茶招待,耐心听后为之动容,立马设法给他们调整了地角好的摊位。结果他俩的生意日渐红火,积压的存货很快就卖动了。

为了表示感谢,中秋节夫妻俩送来一盒月饼聊表心意,他父亲与家人盛情难却,只好破例收下了。

客人走了,打开月饼盒一看,发现盒子里面装着五千块钱,上面一张纸条写着“吃水不忘打井人”。这不是小数目,他父亲见了又气又急,第二天一早就让家人将带钱的月饼送回去了,并捎话给他,再这样搞,就把摊位收回去。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红火了,快钱挣的让人眼红,路口好地角成了一块肥肉,摊户大眼瞪小眼谁也想要。一时托关系说情送礼的,领导批条子安排亲属的,亲朋好友登门拜访的,杨所长身边人不断。还有不少找到家里的,天天络绎不绝,应接不暇,让杨所长难以招架。

常在河边走的杨松彪就是不贪不占不湿鞋,办个体营业证,安排入市摊位,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面对形形色色的金钱美色的诱惑,杨松彪先生打铁自身强,硬是挺直腰杆不为所动。

当时正值市场推销购买国库券,他灵机一动,推出新举措。个体业户只要自愿购买千元以上的数额,可以按购买钱额高低评分,优先安排好地角的办法。结果难题迎刃而解,既解决了摊位分配的难题,又支援了国家建设,当年超额完成了市场购买国库券的任务。

杨松彪先生不讲私情,铁面无私的风格,免不了会得罪一些眼红求情的人。

谁都明白,即墨路工商所所长这个岗位,肥得淌油,在这里办个证安排个合适的摊位是举手之劳,只要松口,天天都会有人请客送礼,你不收谁也不相信。

做好人难,做正直的人更难,区,局领导不断收到杨松彪贪婪收贿的匿名诬告信。有人告他假公济私,办一个执照,安排一个摊位,就能索取一万元的好处费……。为了搞清真相,局里将杨松彪支到外省开会参观,区里安排专人去各地调查,召集了70多名个休户代表开会,要求各自书面写明白,是怎样办的个体营业证,安排摊位时送过多少礼。

纪检部门传唤他父亲到局里交待问题,杨松彪身正不怕影斜,爆脾气上来了,站起身甩门就走,他不信这个邪。

乌云遮不住太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结果杨松彪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查明他没有接受过任何一个人送的礼,是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干部。

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查出了一个大公无私,一尘不染,清清白白的人民公仆杨松彪,群众,领导为之动容,人人发自肺腑的叹服。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走在全市全省全国的前面,创造了大量蕴含青岛元素的先例,开创了青岛市场经济的一个奇迹。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完全是改革开放创新年代,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规划形成的。第一代外贸商,第一代地产商,第一代万元户,都有过在即墨路进货练摊的经历,今天经商有所成就的大老板,董事长,许多人都是从大名鼎鼎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走出来的。

五,不会忘记的即墨路

1997年10月18日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马路上又恢复了20多年前的平静。昔日上千名个体户的起落经历,十八年的风雨无阻给青岛市民留下了的话题,莫过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旧传统观念,带来撕裂的巨大冲击。在这里姓“资”还是姓“社”的爭议,最终有了实践的结论。青岛市民不会忘记这条不平凡的街道,它为改革开放做出的特殊贡献,必将会续写未讲完的故事。

杨松彪先生60岁从科级干部岗位退休,非党员继续发挥余热,先后被多家媒体报社邀请担任了顾问,担任了青岛市劳动者个体协会副会长

杨松彪先生劳累一生,带着一身病于2008年,74岁患病离世,他走的平静,悄然孤单,没有鲜花,没有追悼会,只有闻讯赶来的几位个体业户,亲戚家人给他祭奠送行。

杨松彪先生的长子杨亚森今年66岁了,身体不算硬朗背有点驼,谈及他的父亲,他觉得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财富,只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杨家后代的传家宝。他父亲一生正直善良,说真话不会拐弯,不图虚名不争个人利益,老婆孩子托办的涉及工作的私事从不答应,家里人没有一个敢求他开后门殉私情。

妻子家乡农村的亲戚做生意想要个好地角,儿子单位领导为亲友办个营业执照,老婆儿子谁也不敢应承下来,因为在杨松彪那里想都不要想,根本行不通,两句话就给堵回去了。

家里三个儿子的工作不是环卫工人就是企业工人,吃点苦受点累,他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肯开方便之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质的巨变,中国由过去的旧服装输入国变成输出国。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过剩的衣物积压着,生活由以前的温饱转向康养,穿戴也与时俱进,讲究名牌,奢侈品。

年轻人不仅讲究穿戴更倾向吃喝,当下的中山路,大鲍岛,银鱼巷周边市场的复兴,已经由文旅,咖啡厅,各色小吃为主流,替代了以前的小商品市场。

在复兴变革的进程中,杨松彪先生无疑是市场经济研究传承中的一个链条。是由一代代潜心考察市场走向的个体组成的,这恐怕是杨先生离开人世十六年,而没有被遗忘的缘由吧。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成功的经验,对现在中山路大鲍岛周边城区繁荣的推进,有启发意义,有参考价值。有关领导应该充分研究一下,希望培养出一批像杨松彪这样的基层实干家。

作者:海文(郑文彪)

青岛市市北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武术文艺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联盟会员。

来源:青岛城市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