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超标,而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1]。流行病学数据显示[1],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分别为34.3%和16.4%),是2004年的3倍,预计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脂肪沉积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也造成一系列代谢损伤。
体型和运动能力的变化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歧视,进而产生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肥胖人群会面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有研究显示中国肥胖患者中89.1%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并且肥胖人群出现1种、2种、多种(≥4种)复杂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2.83倍、5.17倍和12.39倍[1]。
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例,一项纳入了8项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并随访3年以上的研究的系统性综述显示,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后2年会反弹之前减去体重的1/2以上,减重后5年会反弹之前减去体重的80%以上[2](图1)。
图1 不同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减重后的体重维持情况
体重减轻伴随着机体代谢适应性的改变,身体增加食欲,减少饱腹感,降低代谢率,从而抵抗持续的体重减轻,导致体重反弹,而反弹往往会带来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恶化,减少患者的减重信心。由此可见,肥胖管理不应局限于急性干预而应转向长期策略。以此达到“实现个体化最佳体重目标并长期维持,以谋求远期结局(如心血管结局、全因死亡)的改善,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肥胖症治疗目标。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共识及权威期刊均强调肥胖症患者体重长期管理的重要性。例如,2023年The Lancet表示[3]:“与慢性病一样,控制肥胖症需长期、多模式的方法,考虑每个人的治疗目标及不同疗法的获益与风险。”《加拿大肥胖指南》建议,肥胖的治疗目标应包括减轻体重和维持体重。我国最新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中亦明确指出[1],长期目标的实现主要分为2个阶段:强化治疗期和治疗维持期。
(1)强化治疗期:指从起始治疗到最接近个体化最佳体重的阶段。对于年轻、并发症少或仅存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首个阶段目标可以设立为3~6个月减重10%~15%,以求尽快实现并发症的改善或风险降低。而对于年长、并发症较多的患者,更需要考虑减重安全性问题,可以设立相对较缓的阶段目标,如3~6个月减重5%~10%。
(2)治疗维持期:指接近个体化最佳体重后的长期维持阶段。该阶段的首要目标为长期维持体重在个体化最佳体重,尽量避免体重波动和反弹,实现上文所提及的长期体重管理目标。
图2 长期体重管理的阶段实现
基于现有证据,建议在减重药物强化治疗后,在维持治疗期尽量保持原有减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不变,但也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经济情况,依从性等)进行适当调整。由此可见,药物治疗的目标应从“单纯减重”转向“有效减重+后续维持”。除了在肥胖症管理目标上达成了共识,多个国内外指南也推荐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用于肥胖症的长期管理。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的Ⅲ期STEP系列研究显示,对于超重/肥胖人群,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平均减重降幅可达17%,其减重效果可持续至少2年,满足指南建议的肥胖治疗目标[4-5]。在长期体重维持方面,迄今为止的最长时间临床随访数据显示,肥胖/超重患者长期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体重减轻可持续65周,可持续维持4年[6]。
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体重减轻可持续到第65周,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了4年(图3)。患者平均体重降幅达到10.2%,腰围平均减小了7.7cm。而安慰剂组分别为1.5%和1.3cm。
图3 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治疗的减重曲线
2的受试者占比从71%下降到43%,在安慰剂组则从仅 72%下降到68%;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有12%的人达到BMI≤25kg/m2(健康体重),而安慰剂组仅为1.2%。无论性别、年龄、种族、起始血糖如何、身体脂肪分布如何,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降低体重、减少腰围的效果均明显大于安慰剂组。
而在安全性上,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不仅没有出现意外的安全性问题,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比例甚至低于安慰剂组(33% vs 36%)。退出试验的原因还是主要集中于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和腹泻),主要出现在剂量递增期。
通过STEP研究持续2年的减重效果和持续4年的随访结果,可以见得,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可以覆盖患者从“强化治疗期”到“维持治疗期”的治疗需求。
当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显著改善腰围、收缩压、HbA1c、血脂等心脏代谢风险因素,且SF-36生理功能评分也得到改善,这些超越减重的多重获益也在STEP系列试验中也得到体现[4-5,7-10]
小结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糖尿病防治中心办公室主任河南省糖尿病早期筛查及精准诊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7): 545-564[2].Perdomo CM, et al. Lancet. 2023 Apr 1;401(10382):1116-1130.
[3].Horn et al. Postgrad Med 2022;134:359–75.
[4].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Oct;28(10):2083-2091.
[5].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Mar 18;384(11):989-1002.
[6].Ryan DH, Lingvay I, et al. Nat Med. 2024 Jul;30(7):2049-2057.
[7].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Mar 13;397(10278):971-984.
[8].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03-1413.
[9].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14-1425.
[10].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Mar;10(3):193-206.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