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寿拟增资15亿元,新国资股东出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7 22:45 1

摘要:近日,三峡人寿发布公告称拟增资15亿元,增资完成后,该公司注册资本金将增加近一倍至30.3亿元,迈入中小保险公司第一梯队,还将迎来两位新的国资股东,即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发展”)和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峡资本”)。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时隔近半年,三峡人寿增资方案迎来变化。

近日,三峡人寿发布公告称拟增资15亿元,增资完成后,该公司注册资本金将增加近一倍至30.3亿元,迈入中小保险公司第一梯队,还将迎来两位新的国资股东,即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发展”)和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峡资本”)。

引人注意的是,对比去年底三峡人寿公布的增资方案来看,其引入的新股东发生了变化。去年11月,三峡人寿公布的增资方案中,拟引入的两家新股东分别为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重庆水务”)和三峡资本。

对于新出资股东生变的原因以及与新股东之间的业务协同等问题,本报记者曾致函三峡人寿相关负责人采访,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对方回复。

国资再驰援

此次增资拟由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渝富资本”)出资5亿元,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高速”)出资4.6亿元。另外两家新增股东重庆发展出资4.4亿元,三峡资本出资1亿元。

增资完成后,三峡人寿的股权结构将迎来较大变化。渝富资本持股比例将增至31.89%,为第一大股东;重庆高速持股比例增至20.07%,为第二大股东;重庆发展则新晋为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4.46%。三峡资本新晋为第七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3.3%。而该公司第三、第五大股东重庆高科和新华联控股由于未参与本次增资扩股,持股比例将由30.49%、13.01%稀释至15.5%、6.59%。

对比去年三峡人寿公布的增资方案,两家新增股东中,重庆水务退出,重庆发展补位,其余不变。三峡人寿方面在公告中表示,若此次注册资本变更获得监管批准,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发展基础,增强资本实力,壮大资产规模,提高偿付能力,为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提供保障。

这已经是重庆国资第二次出手,2024年1月,渝富资本和重庆高科分别出资2.75亿元对三峡人寿进行增资,使其注册资本金从10亿元增至15.37亿元。

“两次增资有利于提升三峡人寿的资本实力,提高其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新股东的加入和股本结构的变化肯定会带来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增资还将为三峡人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不再受到资本的桎梏,可以开展更多的业务经营活动,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

在李文中看来,由于新晋两家股东都是国资,这可能在公司业务发展政策上能够更好沟通协调,此外也可以利用三峡资本的优势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能力与收益。

尽管重庆国资频频驰援,但三峡人寿在经营等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保费收入方面,2020年至2024年,三峡人寿实现保费收入分别为11.02亿元、6.24亿元、5.59亿元、4.06亿元、3.33亿元。可以看见,该公司保费收入逐年下降,2024年保费收入较2019年缩水已近七成。净利润表现同样不乐观。2020年至2024年,三峡人寿净利润分别为-1.05亿元、-0.65亿元、-1.1亿元、-1.97亿元、2.52亿元。

不过,作为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寿险公司,三峡人寿的亏损也在情理之中。寿险业向来有“七平八盈”的定律,说的是作为投资回报期较长的金融业态,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一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要经历漫长的亏损期,到成立的第7年才能做到盈亏平衡,第8年才能盈利。

李文中向本报记者分析称,一方面是前些年疫情影响拉长了其开业亏损周期,另一方面保险行业竞争激烈,马太效应明显,大型保险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保险公司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波动和持续低迷也对三峡人寿的投资回报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盈利。而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滑,又限制了公司开展新业务和扩大规模的能力。”李文中说道。

经营困境待解

虽然三峡人寿已经进行了一轮增资,但目前其偿付能力仍然不达标。该公司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45.68%和168.12%,两项指标均有所下滑。且根据该公司预测,下一季度其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滑。从最近两次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来看,三峡人寿2024年第二、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需要同时满足三项要求,分别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也就是说,三峡人寿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

不仅如此,成立以来,三峡人寿设立的分支机构仍仅有重庆分公司、重庆万州中心支公司、重庆璧山支公司、重庆两江新区中心支公司。“分支机构就是保险公司的腿,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保险公司能够走多远,分支机构少影响公司业务拓展、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尤其是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分散保险公司聚拢的风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曾向本报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关键人物,三峡人寿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之位曾长期空缺。直到去年9月,张君获批担任三峡人寿董事长。张君出身政府机关,曾在重庆两江新区财政局、重庆市住建投资公司等单位任职。

在张君获批担任三峡人寿董事长之前,该职位曾空缺近三年时间。2021年8月,三峡人寿发布公告称,黎已铭已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将由张潞闽拟任公司董事长,该任职资格经监管核准后任命。但4个月后,张潞闽也因个人原因辞职。

虽然三峡人寿董事长一职得到补缺,但该公司总经理之位仍然悬空,且已6年之久。2018年末,三峡人寿首任总经理安逸民任职半年便离开后,该公司曾先后指定黎已铭和徐永伟代行总经理职权,但由于临时负责期满,徐永伟自2022年2月起不再担任临时负责人。

“地方性险企高管招募相对于过去难,是由于保险公司增长和盈利压力增加,高管日常薪酬、收入激励计划均受更多限制,合规责任增多,小公司较大公司的经营压力更大。” 一位保险业资深专家曾向本报记者表示,另外,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中更需要专业化和创新性,对高管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1月,三峡人寿在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时指出,2024年,公司历史遗留问题逐渐解决,止损治亏取得初步成效,第二轮增资等重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为2025恢复常态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在重庆国资的支持下,三峡人寿将如何借助股东优势,走出差异化发展,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