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有关资料,“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同样,“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也呈现出“碎片
第三节 “碎片化”特征
据有关资料,“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同样,“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突出特征。这个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奇石题名”的细小化、“奇石配座”的单一化、“奇石阐释”的具体化,以及“奇石展示”的快速化。如此,“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它在一些赏石人看来,就呈现出不连续、不集中的状态。简介如下:
一、“奇石题名”的细小化。
大家知道,艺术家处理时间的方式,他们既可以把时间配合到事
物的因果关系之中,又可以把它和意识的自发性相配合。前一种方式仿照的是现实世界的客观时间,后一种方式运用的是主观的心理时间。在处理这两种时间的方式之间,赏石人可以借鉴之,并且利用“奇石题名”的方式,来表现某一块“奇石形式”的时间究竟反映的是意识的历史还是世界的历史。比如长江油画石《毛主席的遗物》,比如长江紫砂石 《幽兰在山谷》,比如长江牧羊石《春日望海》,比如长江水墨画石《夜雨寄北图》,它们的“奇石题名”,笔者仿照的是现实世界的客观时间,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历史。相反,比如新疆泥石《双面人》,比如涪江筋脉石《多鼻子面孔》,比如灵璧磬石《雌雄体》,比如太湖石《凤回首》,它们的“奇石题名”,笔者仿照的是主观的心理时间,反映的是意识的历史。
显然,“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奇石题名”的细小化,它是最适合于表示“奇石形式”之时间的手段。
二、“奇石配座”的艺术化。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具有这种从世俗背景中游离的倾向。它创造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有别于现实的‘他性’(otherness)----幻象的效果。这幻象包围着构成作品的事物、行动、叙述或音响之流。甚至在再现要素不在场的地方----无物被模仿或虚构(比如,一块可爱的织物、一件陶品、一个建筑物、一首奏鸣曲),这种幻象的气息,这种作为纯粹形象的气息依然强烈地存在着,就像它存在于最为逼真的图画或最为雄辩的叙述之中”④。因此,根据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观点,“奇石配座”要具备使奇石这一艺术品从世俗背景中加速游离的作用。
既然如此,那么,“奇石配座”如何才能起到加速游离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奇石配座”艺术化。
但是,由于成本的缘故,或者是由于奇石这一艺术品的收藏者的水平所限,或者是由于“奇石配座”师傅的水平所限,等等,“奇石配座”艺术化,即一块奇石艺术品配置一个与之匹配的底座,这条路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是非常漫长的。
当然,对于“水冲石”中的“图”派奇石和“色”派奇石,笔者设想,还是置放在没过石头的水的容器内摆放,更好。
《石道》(1-4卷)389
来源:石道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