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看到的田野,是九年前的夏天。小麦收割了,留下的是一大片麦茬儿地。热辣辣的阳光下,麦茬儿亮得有点晃眼。白亮亮、黄灿灿的麦茬儿垄里,纤细碧绿的芦草,随着一阵又一阵的热风,一栽、一伏、一摇、一晃,摇曳多姿。
北京好看好玩的地方数不胜数,在众多名胜古迹、风景园林里,我最看不够的,还是那一方美丽的田野。
田野,在闹市区,在联想桥边,在我的住处旁。每天看到它,我心里就美滋滋的。它是我的精神家园。
第一次看到的田野,是九年前的夏天。小麦收割了,留下的是一大片麦茬儿地。热辣辣的阳光下,麦茬儿亮得有点晃眼。白亮亮、黄灿灿的麦茬儿垄里,纤细碧绿的芦草,随着一阵又一阵的热风,一栽、一伏、一摇、一晃,摇曳多姿。
已是多年不见这样的田野和麦茬儿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居住了多年的郑州,花园路与东风路交叉的地方,也有一方几百亩的田野,那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农田。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到那里踏青、游玩、放风筝。后来,开发商建起了大片的高楼,那一片田野,消失了。
联想桥边的田野,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农田,能在三环以内保留下来,实在是难得。
季节的变换悄无声息。一眨眼的工夫,三伏盛暑已尽,秋天来了。叶片肥大的绿豆棵子,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绿毯。谷子抽穗又弯腰勾头,似在感谢泥土的养育之恩。高粱滚红米了,玉米棒子尖头吐着紫红的绒线,黍、稷、大豆、荞麦、燕麦、油菜、棉花、豇豆、红薯、萝卜、甘蔗……各有风致。稷,乃野生水稻,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它有浅紫淡青的茎秆、狭长的叶子,抽出的花穗微微分叉,跟故乡黄河滩上的水片草十分相似。
田埂上,有野生的蜻蜓茄子,就是学名叫天葵的一种植物,初秋时开雪白的五瓣的小花朵,要不了几天的工夫,一个个花朵便成了一颗颗珍珠似的小果球。果球成熟了,紫黑色的果球皮薄透明,饱胀多汁。摘一颗熟透了的蜻蜓茄子果球放在嘴里,紫色的汁液甜中微微带一丝酸意。
还有狗尾巴草,有开着小喇叭似的粉色花朵的苟苟秧,甚至还有我很多年都没有见过的野生麻。野麻开了浅黄色的小花朵,很快又长出小麻梭子来。麻梭子里的籽成熟后会变成深黑色,炒焦了吃,咯嘣咯嘣,香得很。
秋阳下,蜻蜓款款地飞,时而猛冲,时而悬停,那是大眼睛的红蜻蜓在忙着捕捉蚊虫。北京城区其他地方,蜻蜓并不多见。蜻蜓也喜欢那一方美丽的田野。
绿豆棵子肥硕茂密的叶子下面,蝈蝈的叫声此起彼伏,那是繁华热闹的都市里难得的美妙音乐。秋天有露水的明月夜,常常有居民饭后遛弯过来,明月中天还舍不得散去。
天气晴朗的冬夜,有时我会一个人跑到麦田边,仰望若隐若现的北斗七星,看“腊月黄昏叁正南”的三星高挂夜空的深邃、静穆、辽阔和幽远。都市里的灯火,给人们带来了温馨和生活的方便,也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光污染。可是,闹市里的田野,让我享受到回归自然的幸福。
田野,也是一个农业知识科普的园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每年会根据不同季节,在这里现场举办科普活动。“小黑麦,不是麦,是杂粮”,这一点农作物知识,我就是在一次科普活动中获得的。
在田野边转悠时间长了,我也结识了小麦专家张教授,看他手拿一把小镊子,专心致志地给出穗的小麦授粉,小心翼翼地给授过粉的麦穗戴上小纸袋并用别针把小纸袋扎紧。我感到农业科技工作的神秘,我们交谈,还加了微信。前年秋天,我收到了张教授发来的微信,说他有了新的黏玉米品种,让我拿几穗品尝。
这些年,联想桥边的麦田名气越来越大。每年小满过后,芒种临近,南风吹来,麦稍变黄,金色的麦浪,在布谷鸟的叫声中起伏、涌动,沙沙作响,便有人拍了视频,有人现场直播,传播到全国及海外。如今,谁不知道北京城闹市区中,有这么一片令人神往的田野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