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罐海鲜制品,背后贯穿着采购、研发、计划、生产、物流、品控、损耗等多环节精密协作体系。“我们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做成‘鲜度管理’的赛段。”近日,东山县工信局副局长叶斌指着产业图谱向记者介绍,“全县10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从渔船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去年创造出
在水产行业,供应链能力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标尺。
一罐海鲜制品,背后贯穿着采购、研发、计划、生产、物流、品控、损耗等多环节精密协作体系。“我们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做成‘鲜度管理’的赛段。”近日,东山县工信局副局长叶斌指着产业图谱向记者介绍,“全县10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从渔船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去年创造出约146亿元产值,夯实了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基本盘。”
“鲜”字当头
“一条鱼”的工业化蜕变
晨曦初露,东山岛铜陵后井码头已是一派繁忙:满载渔获的船队次第归港,交易市场人声鼎沸。与之相隔百米的中港水产食品无尘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一条条新鲜的鲭鱼经切割、罐装、蒸煮、加汤、封口、杀菌等系列工序后,变成一箱箱包装完好的鱼罐头,等待发往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主要生产冻鱼糜、冻鱼柳、鱼罐头等水产制品。现在,3条生产线每天都满负荷运转,单条生产线1小时可生产1.1万个罐头,日均产能可达50吨。”车间主任胡旭群表示,东山丰富优质的水产资源,给了水产加工企业“寻鲜”的底气。
“一条鱼从海上、加工过程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供应链管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供给不足或者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而消费者一旦察觉,品牌积累的热度能瞬间降到冰点。”胡旭群告诉记者,品质把控始于渔船甲板。为了保证新鲜,企业与10多艘大型渔船密切合作。鱼在船上完成冷冻,工作人员到码头验货时,会对鱼的新鲜程度进行判断,只有眼球透亮、鳃部鲜红、肌肉有弹性,才算是合格原材料。
此外,中港水产还和东山湾海域的养殖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实现养殖全流程品控、统一质检管理。在胡旭群看来,从“出水面”到“入车间”,每个环节均实现高品质、可溯源,是水产品品质的第一道关。
进入车间加工环节后,水产品如何“锁鲜”?
在中港水产鲭鱼罐头生产线上,工人们及时对原料进行去头、去尾、去内脏处理,只保留鱼肉质肥厚的中段部位,称重封罐后放进高温锅中杀菌、烘干、保温。
“这种杀菌法不仅能高效杀灭有害微生物、延长罐头储存期,还能较好保持产品的原有口感和营养成分。”中港水产食品总经理谢佳豪告诉记者,整个车间均采用这一灭菌技术,年可生产罐头超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
“鲜”尽其用
从鱼头到鱼骨的增值密码
生产鲍鱼罐头的东山华昌食品有限公司则抓住精细化需求,创新开辟出差异化“增鲜”赛道,开发红烧、清汤等多种口味。特别是新研发的“红烧鲍鱼”罐头,将整只黄金鲍浸润在鸡汤的鲜香中,既可开罐即食,又可用于烹饪鲍鱼捞饭等美味,今年刚推出就受到市场青睐,月销量达10万罐。
“靠海吃海的东山人擅长‘一鱼多吃’。在这儿,一条鱼可以被加工成鱼头、鱼翅、鱼肉、鱼排罐头,可以变身为鱼丸、鱼肠、鱼糜、鱼柳,甚至可以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封装,变身一盅盅‘闽菜之王’佛跳墙。但不管是哪种形态的产品,都牢牢抓住‘鲜’这个牛鼻子。”华昌食品副总经理吴婷告诉记者,为了保鲜到位,公司高标准建设一座2万吨全自动二氧化碳冷库,设置多段不同的温区,满足不同产品对保鲜存放温度的不同需求,可以完成自动分拣、智能化储运,为产品冷链远销海内外加穿了一件“保鲜服”。
如何将一条鱼“吃干榨尽”?加工后剩余的鱼内脏、剔除的鱼骨等副产物如何处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提鲜’,变废为宝。”宏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镇威说。
走进位于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的宏威生物一期生产车间,3.4万平方米的偌大厂房里只有不到10名工人,从温控、酶解到搅拌、冷凝等各个环节均由机器智能化自动完成。
“我们从水产加工企业收购原料、下脚料,制作酶解鱼溶浆,供给水产养殖户作为营养诱食剂,可以改善鱼类的免疫机能和抗应激能力,提升成鱼品质和肉质鲜美度。2024年,这一产品就实现2亿元年产值。”李镇威告诉记者,企业计划通过生物技术,利用水产品加工中的边角料制成鱼皮、胶原蛋白等保健美容食品以及各种合成水产食品。届时,千元一吨的边角料就可以转化成数万元一吨的高附加值产品,还能推动产业链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再利用的闭环管理。
目前,以鱼蛋白肽、高端鱼油、多糖等产品线为主的二期厂房已动工,规划建设面积达3.8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可建成投产。
“鲜”链突围
小渔船的供应链革命
海洋渔业“靠天吃饭”的行业特性,也倒逼企业另辟蹊径,提高产业链中下游的经营比重,增强产业发展的韧劲。
东山峰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凤雷从事水产贸易已有20余年,深知水产产业的痼疾:受制于海洋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海上捕捞生产的不确定性很大,且容易出现“歉年价贵、丰年价贱,增产不增利”的周期性现象。性别雌雄、个体大小、鲜活度都会造成水产品质的极大差异。
“东山海域存在大量传统小型渔船作业群体。与配备速冻设备的大型渔船不同,这些小渔船仅依靠冰块保鲜,作业模式粗放。当渔获量不足时,渔船往往选择延长海上作业时间。这种生产方式导致渔获新鲜度显著下降,最终只能以地摊式议价形式交易。”辛凤雷表示,由于小海鲜品类同质化严重、保鲜周期短,新鲜度不足直接造成价格折损,进而形成“低收益—无力升级设备—品质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破解这一产业困境,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政企双方亟待解决的战略课题。
消费者需求始终是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基于这一认知,辛凤雷通过构建“船—货—场”新型供应链体系,提高商品品质。
“我们的计划就是以量取胜,做大众都能吃得起的优质小海鲜。”辛凤雷表示,在具体实施方面,企业基于渔船运营的固定成本,包括燃油费、人工费等,与小渔船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定点收购协议,企业确保为船家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他们资助合作渔船进行冷冻设备技术改造,并设定严格的作业标准:在规定时间内返航,所有渔获到港后立即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采用先进的液氮速冻技术确保产品品质。这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传统捕捞模式下的保鲜难题,避免了因新鲜度不足导致的产品贬值问题,实现了从捕捞到加工的全流程质量控制。
“虽然企业在东山的新设工厂尚处起步阶段,但依托集团成熟的销售网络,已与四五条渔船达成合作。通过差异化市场定位,将性价比高的优质小海鲜直接供应C端消费市场,并计划未来延伸至餐饮渠道。”辛凤雷表示。这一模式为水产经济注入“工业化基因”——一方面运用技术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以供应链整合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过去,我们重捕捞和养殖,轻加工与销售,处在卖初级产品、赚辛苦钱的产业链低端。”东山县工信局局长蔡芳达说道,近年来,东山逐渐吃透“一条鱼”,加快发展精深加工、现代贸易等产业。目前,东山正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水产品预制菜示范企业,并以电商直播为新引擎开启“全员带货”营销模式,积极拓宽消费渠道与消费人群,争取能让更多名优水产品“游”上互联网。2024年,东山水产品预制菜产值超60亿元。(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张子言 通讯员 欧东茵)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