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阳城法院揭秘“小案不小办”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09:31 1

摘要:本期《公平的声音》,邀请阳城法院开发区人民法庭庭长马晶晶做客直播间,通过四个典型案例,从不同维度阐释“小案不小办”的实践路径,展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司法领域的生动诠释。

如何让“小案”释放大能量?如何让司法温度直抵人心?

本期《公平的声音》,邀请阳城法院开发区人民法庭庭长马晶晶做客直播间,通过四个典型案例,从不同维度阐释“小案不小办”的实践路径,展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司法领域的生动诠释。

节目开场,马晶晶说到,基层法院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毛细血管”,面对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小案”,这些案件如同社会肌理中的神经末梢,虽细微却敏感,既承载着群众最朴素的公平正义观,也检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成色。

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金钥匙。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不仅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人民法院正以司法为民的创新实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把法治温度传递到心间。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革新,更是司法理念的升华。

接下来,马晶晶结合四起案例与主持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四十年陈年旧账终和解

一张泛黄的纸片,承载着跨越四十年的债务纠葛。手持着这张欠据,小李代替父亲来到法院诉说父亲的心结:1983年起,父亲李某为老王运送货物,至1987年双方结算后,老王出具了4000元的货款欠据。此后李某年复一年催讨无果,直至2017年李某和老王的子女沟通后,王某于2017年还了400元,余款仍无下文。随着李某年岁渐高,这张欠据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刺”,小李不忍,于是代替父亲寻求司法帮助。

了解案情后,法庭调解员认为本案审理面临双重困境:其一,欠据发生在1987年,多为现金交易,债务履行细节已难考证,双方其他经济往来更增添了事实的查明难度;其二,王某一方以“超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抗辩,李某面临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但李某坚持“欠据在手,理当还钱”。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调解员深谙此类历史积案症结,法理争议的背后往往是情感裂痕的投射。因此,在调解过程中没有直接切入法律条款,而是将调解室化作“时光留声机”。

“老王,记得咱们一起在厂里装货的时候,经常干着干着就错过饭点,饿了就互相吃点对方带的干粮……”

“老李,那年咱们还都是刚步入社会的小伙子,打拼了几年我先成了家……”

随着记忆的碎片被一一拼凑,调解员趁热打铁,引导双方梳理多年交往。从子女成家时的相互帮衬,到孙辈绕膝时的共同期盼,用“人还在,情未了”的温情叙事,替代“超时效”“已清偿”的冰冷抗辩。不知不觉中,他们自觉达成了一致意见,王某当场履行了支付义务,李某则撕毁欠据,这起陈年旧账得到成功化解。

目送两位老人相携离去的背影,小李返身向调解员深鞠一躬:“父亲多年的‘心结’终于解了!”

通过分享这起案例,马晶晶说道,司法实践突破“一判了之”的固有模式,穿透案件背后的时空经纬与情理交织,在利益平衡与契约精神的双重维度中寻求最优解,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治理效能,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所倡导的“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生动注解。

工伤补助金的“误会”之解

2023年4月,吴某入职了某公司。次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工伤事故,让该劳动关系蒙上阴影。经人社局认定,吴某构成九级伤残,并依规领取了伤残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但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却迟迟未到账。于是吴某向劳动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但该费用按法律规定属于工伤保险基金应付范围,因此仲裁委驳回了吴某的仲裁请求。吴某便将某公司诉至法院。

法官看到起诉状,不禁疑惑起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确实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为何要起诉公司呢?经询问后,吴某陈述,认定工伤后公司以各种理由拖延,不给其申报一次性医疗补助金,致使他无法得到该款。法官当即询问公司委托诉讼代理人,代理人从法律规定方面进行了抗辩,并未解释原因。

于是,法官便前往该公司实地调查了解。来到公司后,法官找到负责工伤申报的工作人员,一张不符合规定的身份证复印件,揭开了纠纷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吴某受伤后返乡休养,仅凭电话沟通产生误解。办理该业务时要求必须使用本人身份证直接进行复印,而吴某提交的身份证复印件因系照片打印件,被拒绝受理。公司强调的“必须原件复印”被吴某误解为“刻意刁难”。于是吴某才将公司告上法庭。

搞清事情的症结后,法官当场拨通了吴某的电话,详细向他解释了申报规定,十分钟通话不仅消除了误会,更促成双方和解,吴某承诺当日寄送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公司保证材料齐全后立即办理申报。

通过案例解析,马晶晶说道,在这起案件中,我们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多走一步,找准矛盾点从而推动纠纷实质化解、及时化解、就地化解,以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解难题、定纷争、暖民心。

邻里砖块引发的“战争”

某社区共用空地上,放置的砖块成为邻里矛盾的导火索。赵阿姨因不满邻居宋女士长期占用公共空间堆放砖块,一怒之下将砖块丢弃。宋女士夫妇闻讯赶来理论,双方由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最终两败俱伤。宋女士住院一周治疗,赵阿姨亦卧床多日。公安机关介入后,对双方均作出行政处罚。宋女士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赵阿姨赔偿医疗费等损失。

承办法官了解案情后,深知邻里纠纷若简单判决,虽能解决一时诉求,却可能埋下更大隐患。调解团队决定从不同角度开始破局。

背对背沟通,找准矛盾“症结”——

赵阿姨认为宋女士长期“占地”不妥,自己是仗义执言;宋女士则对赵阿姨“先骂后打”的行为耿耿于怀,坚持索赔。

聚焦核心诉求,平衡“情、理、法”——

释法:首先向双方进行释法,引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一千一百七十三条,明确侵权责任划分。

说理:指出“堆砖→丢砖→争吵→打斗”的过错链条中,双方均需承担相应责任。

融情:给双方做思想工作时,从双方父母辈开始到现在几十年的老邻居,平时搭帮搭手更是不在少数,引导她们回忆邻里间往日情谊,强调邻里和谐的珍贵。

定制调解方案,实现“案结事了”——

在充分考虑宋女士的实际损失和诉求,也兼顾赵阿姨的经济状况和认错态度后,承办法官提出了赔偿调解方案。经过多次耐心沟通与协调,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法庭上,赵阿姨真诚向宋女士道歉,并按照调解协议支付了赔偿款,宋女士也放下心结并承诺将砖挪走,以后共同维护公用地,双方握手言和。

通过分享这起邻里纠纷案例,马晶晶说道,邻里纠纷的化解,是传统“枫桥经验”的现代演绎,家庭邻里纠纷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最优解法”。当我们不再机械适用排除妨害条款,在法理框架内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便实现了法律刚性约束与柔性治理的完美平衡。

短视频平台差评风波

2020年,钱某在某家电销售部购入挂式空调一台。2023年空调突发故障。钱某联系销售部时,被告知需通过品牌售后热线报修。然而,因购机时未开具正规发票,售后人员拒绝提供上门服务。多次沟通无果后,钱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称该销售部为“黑店”,没有售后服务,呼吁消费者不要在该销售部购买商品。视频发布后,销售部以名誉权受损为由提起诉讼,要求钱某删除视频并公开致歉。

收到该起案件后,承办法官决定先行进行调解,运用“三看”调解法抽丝剥茧。

“一看”法律后果。销售部未主动开具发票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直接导致钱某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钱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内容确实存在部分虚构、夸大的内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关于不得“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的相关规定。

“二看”长远发展。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对销售部释明,商业信誉是立足之本,主动补开发票并协调维修,既能化解矛盾,亦可赢得口碑;对钱某警示,不实言论若持续发酵,可能面临更高赔偿诉求,及时删除视频、真诚致歉方为正道。

“三看”前车之鉴。通过列举类似案例中因商家忽视售后服务导致损失扩大的判决结果,以及消费者因过激维权反被追责的司法判例,引导双方进行调解。

最终,钱某当庭删除了原视频,并发布新视频进行道歉。销售部当场撤诉,并与钱某一起到店铺开具了发票,联系售后人员进行了维修。

通过该案例,马晶晶提醒大家,当今短视频盛行,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家在权益受损时不能盲目通过短视频宣泄情绪,如果发布虚构、编造、剪辑等不实视频,可能会得不偿失。同时,她指出本案的调解也体现了法院在消费纠纷中兼顾“法、理、情”的调解智慧,提供了“及时履行+双向约束”的调解范式。

节目最后,马晶晶说道,小案如镜,映照民心;小案如磐,筑牢根基。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要以“如我在诉”的情怀,穿透案件表象、深挖矛盾根源,才能让司法裁判既有法度,更显温度。

来源:晋城政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