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官府强制迁移;有地方民众的抵抗与仇杀;有“填”的,不只是土地,还有空无一人的城镇和尸骨未寒的老屋。
“我们家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帮巴蜀恢复了生机。”
听上去像一场“中原文明援救灾后四川”的壮丽史诗。
但如果你把历史档案翻开,会看到一个不那么光鲜的底色:
由官府强制迁移;有地方民众的抵抗与仇杀;有“填”的,不只是土地,还有空无一人的城镇和尸骨未寒的老屋。“湖广填四川”,真的是自愿搬家、自带希望、播种繁荣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元末明初,四川几乎成了“空省”。
战乱、饥荒、瘟疫、屠杀交织——尤其是明军与元残军在四川反复争战,百姓被卷入、被牺牲、被扫荡。
据《明实录》记载,四川部分府县“十室九空”,重庆、成都一带“人影稀见”。
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从“湖广”移民补缺。
很多人不知道,“湖广”指的是今天的湖北+湖南+部分江西,并不只是湖北一地。
但你以为这是“开放申请”?错了。
大量移民是“按户强迁”,家家要报人头,甚至有“子女捆绑上路”的惨状。
这不是“援建”,这是“国家级人口搬运”。
清军入关,明末之乱再度席卷巴蜀。
张献忠的大西军,曾对四川进行极端残忍的报复性屠杀。民间称为“屠川”,虽然说法有争议,但后果不容否认:四川人口再次锐减。
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两朝再次启动大规模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
这次,有了新的政治目的:
不是只为补人,而是要换人。
原四川居民中,多是反清复明残余势力的后人;换血式迁徙,有助于清廷消弭地方武装反抗。
于是,大批移民在“赈济+奖赏”的政策下涌入四川:
湖广人、陕西人、江西人、河南人……有田给田、有屋给屋,有人甚至“无凭即占”。但问题也来了——这些移民和四川原住民在文化、宗族、语言上冲突严重,导致多个地方爆发流血械斗,甚至大规模乡族战争。
“填四川”,也成了“斗四川”。
很多家族在族谱上写着:
“某年由湖广迁蜀,落籍于××村。”
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迁蜀”的祖先,很多不是为了机会,而是为了逃命、逃荒、逃官府抓人、逃连坐追杀。
不少人是因欠税被“发配四川”;有逃兵、有贼寇、有被流放的家属;路上饿死、病死的比比皆是。他们能落户下来,只是“活着的人走到了尽头”。
今天很多四川人追溯家族根源,会找到“湖广”二字;很多湖广人则对这段“先祖走出去”的历史感到荣耀。
但“湖广填四川”,既不是英雄史诗,也不是殖民战争,它是:
一个朝代更替下,大规模的社会重构与民族心理撕裂的过程。
这场迁徙没有那么多光明,更多的是无奈、疲惫、妥协和流血。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你祖上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员,他们是为了“希望”,
还是只是“没有别的活路可选”?
来源:技术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