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联手做局,算法的债务奴隶,揭秘网贷产业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10:28 5

摘要:前言当某团用骑手接单数据锁定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你,当某东通过话费余额不足 50 元判定你为 "猎物",当你误触打车软件跳转的借贷页面 —— 这些精心设计的 0.3 秒诱导点击,正在把 6800 万中国人拖进年化利率超 200% 的债务沼泽。算法比你自己更清

前言当某团用骑手接单数据锁定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你,当某东通过话费余额不足 50 元判定你为 "猎物",当你误触打车软件跳转的借贷页面 —— 这些精心设计的 0.3 秒诱导点击,正在把 6800 万中国人拖进年化利率超 200% 的债务沼泽。算法比你自己更清楚什么时候该递上 "救命稻草",而这根稻草另一端,拴着暴力催收、砍头息和终身污点征信。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网贷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5亿人,其中大约有1.2亿人存在逾期或欠款的情况。而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网贷陷阱,这辈子都无法翻身,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既然网贷害人不浅,那为什么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推广自家的贷款业务呢?大家好,我是Edward。本期我们来聊聊,网贷背后的产业链。

我们现在看到的网贷,已经变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剥削机制,本质上是披着金融创新的外衣,背地里干着放高利贷的事。其中的商业模式也不复杂,前端流量诱捕、中端资金输送、平台债务设计、下游暴力催收。这每一个环节挣的钱都滴着人血。

首先是流量端,现在各大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在搞网贷的业务,我就不一一点名了。他们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圈定特定的人群,然后精准放款。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平时在网购、点外卖、刷短视频的时候,为什么会刷到网贷APP的广告?因为你被算法标记成了目标用户,算法认为你需要钱,所以会疯狂给你推送网贷的广告。比如某东在2021年的财报中披露,他通过"用户分层模型"锁定制造业群体,针对性的推送"发薪日提前预支"广告。

还有某团,会通过骑手的接单数据,向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的骑手弹窗"急速借款"入口。还有更过分的,某些金融公司会专门花1个亿左右,购买运营商的数据,精准定位话费低于50元的用户,针对性的投放网贷APP。

当然了,刚才说的都是常规操作,毕竟很多网贷APP是需要下载才能放款的,而接下来要讲的则是逆天操作,看看网贷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近,负债与否很多时候就在一念之差。

比如我们常用的打车软件,偶尔会给用户放波“福利”,用快车券引流借贷服务,只要误触优惠券以后,软件会立马跳转到信贷服务页面,需要激活额度或者借钱才能领取优惠劵。还有著名的砍一刀APP,下单的时候他会在支付页面默认开通 “0元付”,也就是先用后付功能,甚至他还会默认帮你分期,流程之隐蔽、下单之迅速,简直让人措不及防。要知道,这个 “0元付” 已经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如果发现不及时,逾期记录可是会影响征信的哦,朋友。

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是没有任何隐私而言的,你在手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然后算法会根据大数据,推算出更适合你的贷款套餐,就算按你现在没有借钱的需求,保不准未来哪一天你生活中遇到难处,会有借钱的需求。大胆猜想一下,短视频会不会给刚被女友分手的男性推送"形象改造贷"呢?外卖平台会不会利用外卖订单数据,对频繁点宵夜的单身女性推送"医美分期贷"呢?

有了前端的精准投放,接下来就是资金输送,在这场资本狂欢中,银行、信托等机构化身"白手套",与网贷平台合谋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监管套利三重奏"。

简单理解,部分银行会把巨额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拿到钱以后,再给各大金融平台拿去放贷。比如2018年,某众银行将某粒贷的债权打包成信托产品,联合华润信托发行。底层资产的90%都是网贷债权,这波操作相当于把这些贷款“证券化”后卖给投资者。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收回资金,分散风险。但是一旦出现借款人大量逾期的情况,最后受损的也只是信托产品的投资者。

这其中的利益腾挪,银行拿6%-8%的固定收益,信托抽2%的通道费,网贷平台的实付资金成本基本都会突破24%。这种操作玩多了,结果就是2022年的某信托暴雷。当初大妈们买的"稳健理财"产品,暴雷后众人才发现,所谓的收益,几乎都是来自于大学生裸贷所偿还的利息。

由于内容敏感,我只能点到为止,希望大家理解。

拿了银行和信托的钱,接下来就轮到网贷平台砍三刀了。第一刀就是砍头息,想借钱,先掏钱。比如借1500,实际只到账1000,平台直接扣你500块钱的"快速通道费"。还有类似的,想借3000,得先买598的"风险保障包"才能放款。最后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利率是24%,实际利率=(利息+砍头息)/到手本金 ,利率轻轻松松突破200%。

第二刀是期限错配。有些平台主打闪电借款,"14天极速贷",意思就是贷款可以,14天之内就得连本带利的还钱。比如我现在借3000块钱,14天后要还3450元,这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是还不上的,所以只能找其他的贷款平台接着借,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以贷养贷,形成恶性循环。

说白了,这些网贷平台针对的就是算不明白账的人,他们把把36%的年利率,拆解成0.1%的日息,让你觉得每天的利息也没几个钱,最后肯定能还的上。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假设你今天借了1000块钱,14天以后还钱,利息14元,但是,别忘了你还要另付200元服务费,最后你算算你的日息是多少钱?

第三刀更狠,逾期的违约金如果一直拖下去,那你要换的钱只会越来越多。比如某些平台,逾期第一天收5%的违约金,之后每天叠加2%,还有一些平台搞的"展期费",到期了还不上钱,那就再交30%吧,这样就能延期7天。比如2022年,重庆某餐馆的老板在平台上借了5万块钱,逾期3月后发现要还27万。再比如2021年,某大学生在平台上借了3000元,逾期以后,两年后要还8.9万。

网贷的下游就是暴力催收了,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干催收的,那都得是文龙画虎的人,实际上催你的很可能都不是人。现在可是文明社会,催收这么暴利的行业,当然也有科技加持了。比如某讯云为某催收公司定制的"智能语音机器人",能模拟108种方言催债,还有某大讯飞的声纹技术,被催收公司拿来识别对方声音的变化,从而判断对方的还款能力,还有某巴的"某钉智能绩效"系统,也被催收公司拿来考核员工的爆破率。

催收公司不光有科技,还有庞大的催收队伍。比如某催收公司的长沙总部,2.7万的催收员工三班倒,工位贴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标语。更恐怖的是,大部分的催收公司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他们的新人培训,上来第一天学习《刑法》,第二天实操"怎么合法威胁"。KPI也设计的有模有样,基础工资2300元,催回10万提成7%,50万直接升级成"黑带催收师",大家可以想一下这钱从哪来的。

如此暴利的行业, 自然也会和相当多的灰产联动。很多科技公司做的APP,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常驻后台呢?为什么要你的位置信息呢?为什么对你的兴趣爱好了如指掌呢?了解到你的黑历史以后,他们会不会把资料打包卖出去呢?据我所知,这条产业链上的信息,明码标价。欠款人的全套通讯录值200块钱,单位领导的电话值500块钱,开房记录值800块钱,公务员的通讯录能溢价300%。反正只要他们想,随时都能让一个人社会性死亡。

最后我给大家串一遍这个金融逻辑。从流量资本化,资本债务化,债务暴利化,最后暴利再资本化,资本再债务化,债务继续暴利化。流量贩子拿网贷平台的广告费,精准推送,从中赚取广告费,比如某音、某度。而资金方把钱“借”出去,稳赚不赔,每一次的资金周转都能获得20%以上的固定收益,网贷平台则与各大互联网公司合作,一同瓜分借款人的服务费差额,最后催收公司从逾期的违约金里拿30%-50%的提成。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在"合法搞钱",那么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后,我想谈谈为什么网贷在中国如此泛滥。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做金融太赚钱了。我们普通人所看到的,是一个个被网贷毁掉的人生,大多数借了网贷的人,都在拆东墙补西墙,对于这些人来说,每一天都是还款日,所欠的债务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尽头。而对于资本来说,不需要搞技术、不需要懂技术,只需要把资产证券化,放大杠杆去融资,就可以把借条变成融资工具,再次放贷,一本万利。

结尾

至于网贷的危害,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那些被吞噬的青春、被拍卖的隐私、被证券化的绝望,正在浇筑成信息时代的债务金字塔,底层是还不完的砍头息,中层是拆东墙的ABS,顶端是闪着血光的千亿市值。

我本想给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建议,但我发现,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突如其来的大病,家道中落的困境,还有逐渐年迈的父母,加上这么多年没涨的工资,钱始终是不够花的。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下,显得是那么渺小,当资本的刀叉声盖过蝼蚁的呐喊声时,留下的,只有破碎的家庭,和走上绝路的血泪。

技术改变世界,梦想创造未来。

我是Edward,我们下期见。

来源:正直光束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