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举杯问天,明月何时初现?不知天界仙宫,今夜是何纪元。欲乘清风归返,又恐玉砌楼阁难耐寒。月下起舞,清影相伴,仙境怎比人间?
月光流转朱阁,低照绣户,映照不眠人。明月本无恨意,为何总在离别时圆满?人世有聚散离合,明月有盈亏轮转,自古难周全。唯愿人康健,千里共赏明月。
此词突破传统中秋诗词的团圆范式,展现苏轼独特的哲学思辨。上阕"问天-欲归-恐寒-觉人间好"的思维脉络,暗合庄子"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理想与儒家"人间性"的辩证统一。下阕"月圆人缺"的反差设置,实为对《诗经·陈风·月出》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人有悲欢"三句体现宋代理学"物必有对"的辩证思维,结尾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更显超脱。
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东逝,淘尽千古英雄。旧营西侧,人云三国赤壁。嶙峋石壁刺破长空,怒涛拍岸卷起千层雪浪。如画江山,曾见证多少豪杰。
遥想周瑜当年,小乔初嫁,英姿勃发。执羽扇,戴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神游古战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且以浊酒祭江月。
苏轼所游为黄州赤鼻矶,非三国赤壁战场。这种艺术虚构恰体现"诗性真实"的创作观。词中"羽扇纶巾"形象取自裴启《语林》对诸葛亮记载,苏轼移用于周瑜,反映宋代文人重构历史记忆的创作倾向。"人生如梦"的喟叹,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形成跨文本呼应。
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骤雨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咏缓步前行。竹杖草鞋轻捷胜马,何惧?烟雨平生任我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山头斜阳暖相迎。回望来路风雨处,归去,既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深具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穿林打叶声"喻世间纷扰,"吟啸徐行"是主体精神的超越。"竹杖芒鞋"对"马"的否定,解构传统价值判断体系。结句"无风雨无晴"达到《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真空妙有之境,体现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特质。
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阴阳相隔十载,不思量间难忘怀。孤坟千里外,凄凉无人诉。纵使重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归故乡,小窗前,正梳妆。相视无言,唯有泪千行。可知年年断肠处,明月夜,松冈上。
此词突破传统悼亡诗以物寄情的模式,首创"记梦"词体。时空转换技巧精妙:现实(茫茫)-假设(相逢)-梦境(还乡)-现实(明月夜),形成环形叙事结构。"尘满面"与"正梳妆"的镜像对照,暗合《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今昔反差手法。
五、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横看是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景不同。
难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揭示认知论中的重要命题:主体视角对认知的局限。与邵雍《观物篇》"以物观物"思想形成对话,但更强调观察者立场的相对性。"身在山中"的隐喻,可比拟《楞严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的认知困境,体现宋诗"理趣"的典型特征。
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日里水波荡漾泛着金光正是绝美,雨幕中山色朦胧若披轻纱更显神奇。若要将西湖比作越国佳人西施,无论淡雅妆容还是浓艳装扮,无一不相宜。
七、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这老夫姑且效仿少年人的狂放,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着貂裘,千骑飞驰席卷山冈。为酬谢全城百姓追随观猎,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再现孙权英姿。酒意正浓,胸怀愈发豪壮,纵然两鬓微白,又有何妨!何时能像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起用魏尚那样的良将?
定将雕弓拉成满月之形,遥望西北方向,射落天狼星芒。
八、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间沙石小径洁净无泥泞,傍晚细雨潇潇,杜鹃声声悲啼。谁说人生不能再返少年?你看这门前溪水尚能向西流去!莫要面对白发空叹黄鸡催晓。
九、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生行迹可比作何物?恰似飞雁踏过雪后泥地。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痕迹,鸿雁远飞,谁管它去向东西。老僧圆寂唯见新建佛塔,残破墙壁再难寻旧日题诗。可还记得当年崎岖路途?长路漫漫,人困驴疲声声哀嘶。
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翻涌似泼墨却未掩青山,白雨如珠纷乱跳入船舱。一阵狂风平地席卷而来,忽将云雨吹散,望湖楼下,碧水连天清光荡漾。
十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斜挂稀疏梧桐,更漏声断人初静。谁见幽居者独自徘徊?唯有一抹孤鸿缥缈影。
惊飞却又蓦然回首,满怀幽恨无人能省。拣尽寒枝终不肯栖身,甘守寂寞沙洲清冷。
十二、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三两枝桃花初绽,春江回暖,群鸭最先感知。蒌蒿遍地芦笋新芽短嫩,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时节。
十三、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东坡夜饮,醒了又醉,归来时恍惚已近三更。家僮鼾声如雷,敲门无人应答,唯有倚杖静听江涛声。常恨此身不由己,何时能忘却世俗奔竞?夜深风静,水波如绉纱平铺。且驾一叶小舟从此远去,江海深处寄托余生。
十四、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残花凋谢,青杏尚小。燕子翻飞时节,绿水环绕人家。枝头柳絮被风吹得愈发稀疏,天涯处处可见芳草萋萋。墙内秋千,墙外小道。墙外行人驻足,墙内佳人嬉笑。笑声渐消,唯余寂静,多情人反被无情人惹恼。
十五、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如死灰槁木般枯寂,身似无缆孤舟漂泊无依。若问此生功业何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而已。
十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总羡慕那人世间的美玉郎君,上天定要赐予他灵秀的酥手佳人。都说她清歌一曲启皓齿,
如风乍起,雪落炎荒瞬时清凉生。万里归来容颜更显年少,嫣然浅笑,笑靥犹带岭南梅香清。
试问岭南生活可曾艰苦?她却答:此心安宁处,便是吾乡。
元丰六年(1083年),受"乌台诗案"牵连的王定国自岭南贬所北归。其歌妓柔奴(寓娘)随行南迁,苏轼惊叹于她"万里归来颜愈少"的精神境界,遂作此词。此词打破传统赠妓词香艳格调,开创"以士大夫精神入艳科"的新境界, "岭梅香"与"炎海雪"的意象并置,暗含《维摩诘经》"火中生莲"的宗教哲思
苏轼诗词创作实现了三大突破:1.打破诗词界限,以诗为词;2.融合三教思想,构建新型审美范式;3.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普遍哲学命题。其作品中的"清雄"之气与"旷达"之境,不仅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更为后世文人确立了精神范式。
来源: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