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代战斗机泄密——英国航空媒体已经拿到详细结构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0:55 2

摘要:昨天看到有个粉丝慌了,连续三天给W君发私信,要“爆料”一件泄密事件。但是在W君看来就有点大惊小怪了——不就是英国的一家航空杂志“拿到”了我们的“歼-36”的结构图,并在3月份给刊登到杂志上了吗?

昨天看到有个粉丝慌了,连续三天给W君发私信,要“爆料”一件泄密事件。但是在W君看来就有点大惊小怪了——不就是英国的一家航空杂志“拿到”了我们的“歼-36”的结构图,并在3月份给刊登到杂志上了吗?

英国的《Aerospace Magazine》(航空航天)在今年三月刊把咱们的歼-36作为次要文章放在了封面上。

其实人家三月份的重点内容是讲了三件事:Boom 超音速飞机在 XB-1 飞行测试中表现出色;英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扩大;中国“J-36”分析。咱们的歼-36就被放在了第三个位置上

说句题外话,这就是看杂志比看刷网页或者刷短视频有好处的地方,每一个阶段的事件杂志社的编辑会给读者做出一个主要、次要的排序,这样在看杂志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些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的——如果全凭自己的喜好在网络上冲浪,其实用不了多久一个人就会被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废掉了,所以,W君的建议还是有条件的话,大家不妨订阅几本专业杂志看看。

事情的重点倒不是为什么咱们的引以为傲的歼-36放在了月度第三位的位置上,而是粉丝关心的为什么英国媒体竟然拿到了设计图?

在三月的《Aerospace Magazine》中刊登了一篇叫做《Out of the shadows - Chengdu's 'J-36》(走出阴影 - 成都的“歼-36”)的文章。

里面很详细的对“歼-36”的结构和构造、性能特性做出了说明和判断。

并把歼-36定义为了一架“隐形轰炸机”。粉丝坐不住,连续好几天发文让W君“揪特务”,后来W君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看到这粉丝脱粉了……哈哈。

那么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帝国主义腐国的杂志可以“拿到”我们高度机密的战斗机的结构图。

答案很简单——这些结构图是假的。其实,人家杂志的文章摘要是这样写的:

“Working alongside renowned cutaway artist, 'Joe' Picarella MRAeS, journalist and stealth expert, Bill Sweetman attempts to unravel "the greatest puzzle since the MiG-25".”

记者兼隐身飞机专家比尔·斯威特曼与著名剖面图画师乔·皮卡雷拉(皇家航空学会会员)携手,试图揭开“自米格-25之后最大的谜题”。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attempts to unravel”(试图揭开),其实就是没有获得真实的资料,是人家“瞎猜”的。

当然了,英国的《Aerospace Magazine》(航空航天)作为一个在业界相当有分量的专业杂志如果说是像很多自媒体一样胡猜什么歼-36“飞行速度16马赫”什么的,那也就是浪得没边了。

这张J-36的结构图呢,说白了,就是著名“剖面画大师”Joe Picarella(乔·皮卡雷拉)的作品。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但他其实是圈内很有名的“科幻工程师”——他画过F-117、B-2、SU-57、甚至俄国2020年才公布一张模糊图像的PAK-DA,他都能照着画出一张八成靠谱的剖面图。

你要说他是乱画吧,画得确实细;你要说他真的拿到了机密吧,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别的不说,就歼-36这种连咱们国内都没有“官宣过存在”的项目,哪来的详细参数、哪来的气动布局数据?你以为他们CIA和军情六处天天吃饱了撑的盯着我们一颗颗螺丝看呢?

这种图,其实就是军事情报圈的“画图版分析推演”——实际上就是推演分析的一个过程,简单的说一下:

在军事领域中,我们经常可以拿到各种情报,这些情报可能是一个照片、一段模模糊糊的视频,甚至是一句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传言。为了验证情报的合理性进行更深入的推演和研究,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验证了。

验证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基于已知推断未知”。已知的东西包括哪些呢?主要是各种零部件的尺寸、规格、重量、性能……然后利用类似于搭积木的方式将这些可能包括的零部件组合在一起。

让这些零部件的组合可以在已知的领域上尽量合理化。以这种方式来推断包含了这些“零部件”的整体的性能和形态。

在工程学领域的相关原理的支持下尽量的让这些推断合理化。例如你知道歼-36后起落架是两个纵列轮,那么依据传统经验就要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最终得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飞机的起飞降落重量得到极大的加强”;看到飞机的照片中有一个巨大扁平的机腹,

就也会立刻推断,它的武器舱要如何设计才能满足对这个巨大机腹的利用率,于是:

就可以像模像样的画出来机腹武器舱的结构图。

当然了,流露出来的情报越多,看到的结构特征越多,这种图片也就能画得越细致。以目前外媒披露的我们的歼-20的“剖面画”来看,现在几乎已经可以画到了螺丝钉的级别:

飞机的任何结构特征、承力结构甚至内部设备的安排方式都可以画得一清二楚。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歼-20被人家画的那么一览无余,对我们有危险吗?是不是因为这些结构图的“泄露”和“被推断”就会让歼-20在未来的空战中处于劣势呢?

答案是否定的。说句不好听的,这种想法啊——属于典型的“看热闹看进脑子里去了”。你以为空战是玩《战机世界》?谁先知道对面气动布局谁就先出招了?你见过哪个F-22因为“有人画了它的内构”就打不过歼-10C了吗?

在真实的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雷达视距、指挥链路、数据融合、电子对抗,甚至飞行员生理承受能力——不是谁先画了张剖面图。你今天把F-22整套剖面给伊朗看,伊朗照样飞不出一样的东西;你今天让某自媒体靠照片画出歼-20弹舱内部结构,它就能造出来能打的导弹吗?

再退一步说,很多军迷嘴里所谓的“泄密”,在很多时候都是“能被你看到的,就已经不是最核心的了”。你能画得出来的一定是外形、布局、比例、座舱尺寸这些“外骨骼”,而真正影响作战能力的,是那些画不出来、猜不准、解构不了的内部系统,比如航电一体化程度、信息处理延迟、目标识别算法这些“灵魂”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W君跟脱粉的那位说“没啥大不了的”这句话的理论依据了。

那么到了今天的最后一个话题,既然“没啥大不了的”西方媒体为什么会去画?这个事情不是自媒体的一个风格,恰恰相反,越是专业的媒体越有把这种假想图捧上天的趋势。原因很简单这种杂志不是给吃瓜群众看的,是写给业内人、国会防务智库、军工企业、采购办公室看的——这类图,是他们在没有正式情报的情况下“建立认知共识”的工具。说白了就是:你情报拿不到,但你不能没话讲,所以先靠画图构建一种“专业框架”,让讨论有个锚点

这就好比你站在浓雾里看一座山,你知道那山在,但你摸不清轮廓,这时候有人拉你一把,说:“你看,它大概长成这样。”你是信是疑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开始有了判断体系。而这就是图的价值。

所以你以为这图是给中国人画的,其实是画给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俄罗斯人的军官、工程师和政客看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剖面图”就是一种信息战工具,是舆论先行、认知作战的组成部分。先构建敌方能力的“上限”,再倒推自己的预算合理性。毕竟作者乔·皮卡雷拉再怎么不靠谱也是顶着“皇家航空学会会员”的头衔的,即便是这哥们瞎画也不太会脱出航空工程的范畴,总比街边的王二麻子画得有那更多的可信度。

其实不仅仅是国外专业媒体会这样整活,我们国内的媒体也会时不时的整点这样的活。21年《兵器知识》不是还整了一个军事爱好者画的轰-20刊登出来了吗?没有人注意到文章的旮旯处写着“军事爱好者作品”吧?本来这篇报道出来之前W君还抱有那么一丝丝丝的希望认为中国会有轰-20呢,但看到这篇文章后,第一句话就是——“轰-20彻底凉了”,所以,你看四年以后大家还是见不到轰-20。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