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电报,永不消逝的电波 | 睡前聊一会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07:21 3

摘要:暮春的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时光驿站”。他们在电报纸0.14元/字的方格里反复推敲,将语句化作电波传递出去。这源于一则消息: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将全面停止电报业务,届时全国仅剩北京最后一方电报窗口。他们当中不少人乘坐高铁专程而来,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暮春的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时光驿站”。他们在电报纸0.14元/字的方格里反复推敲,将语句化作电波传递出去。这源于一则消息: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将全面停止电报业务,届时全国仅剩北京最后一方电报窗口。他们当中不少人乘坐高铁专程而来,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仪式。今天,我们就由此聊起。

如果这是最后一条电报,发点什么好呢?一名网友的提议获赞不少:“急事速回微信!”很喜欢这6个字的诙谐感,因为当一项发明因科技迭代成为历史时,我们容易倾向于用略含悲悯的语气去谈论它,称赞它不朽于世的功绩,似乎在担心,我们在享受新生技术时,会彻底遗忘它彼时诞生的意义。这种缅怀,或许大可不必。

电报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日常生活中,它早已归隐一隅。“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也带不来一辆火车。”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早已用“创造性破坏”理论,揭示了技术迭代推动社会进步的底层逻辑。新技术的价值,无法通过旧技术的简单叠加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车轮,正是在新技术横空出世与旧技术淘汰瓦解的交替作用下,滚滚前行。

如今争相晒出电报的网友,多是90后甚至00后,这可能是他们平生第一次接触电报,打卡显然不是因为不舍。在即时通讯能以毫秒级速度传播海量信息的今天,发电报却字字有价码,需经过编码、传输、译码、投递的物理流转。就此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回溯体验“惜字如金的时代”,让每个字符都沉淀出仪式感的分量。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笔者出生于80末,有幸在小学课堂学习过四角号码检字法,模拟过四码电报编译的过程。语文老师鼓励我们去扬州电信大厦找一位年长的电报员体验发报。那是一位岗位标兵,语文老师曾亲见他帮助一位农村老汉凝练发报信息。至今记得她的感慨:“那是位真正的文字大师啊!”具体内容已记不清,想必和用单字“甥”宣告添丁喜讯的事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尽管1997年的电报收费也是0.14元/字,但那时家长工资不过300元/月,拒绝了我涕泪交零的体验请求,成了童年遗憾。

也正是这份遗憾,让我对这种惜字如金的表达有了更感性的体悟:这既是经济拮据年代的生存智慧,更折射着汉字表意的极致美学。它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是通过揣摩过往家书才能脑补出“回家参加哥哥婚礼”信息的“见报速归”;是一位网友父亲在80年代写下的电报情书“不要担心万事有我”……那些承载过战火家书、商贾密电、游子归讯的电波终将沉寂,但其激荡的涟漪,早已融入民族记忆的深流。

全国最后一台按键式电报机于去年在杭州报废退役,如今仅存的电报业务都是通过类似传真的电子设备处理。电报接收后,还需邮送转寄,因此快电要2天,普通电报3到5天。或许我们真正体验的,不是某种远去的通信技术,而是一个允许等待、值得等待的时代。当年轻人把微信内容誊上电报纸时,他们寻找的不仅是复古情怀,更是在即时通讯的“正在输入中”外,重温那份“见字如晤”的从容。这种对慢速的朝圣,恰是这个狂奔时代最珍贵的致敬。

位于北京的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即将成为电报服务的“独苗”。如果现在去打卡,发点什么好呢?我会往杭州方向发去“0375 6015”——这是“再见”的数字编码。再见了,亲爱的电报!再见了,电报机嘀嘟跳跃的奏鸣!再见了,用四码传递汉字信息的时代!

诸君晚安!

(文 | 冯雪珺)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小黄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