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长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汉回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共荣、文化共融、生态共享”的发展格局,先后荣获“湖南省民族团结进
作为长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汉回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共荣、文化共融、生态共享”的发展格局,先后荣获“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同心乡村”、“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党建引领:构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统筹机制
汉回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核心任务,形成“党委主导、多方联动、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一是建立“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双责任清单,明确村两委在产业发展、文化保护、民生服务中的职责。二是聘请专业单位专题编制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确立将汉回村打造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农业观光休闲为主导产业的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两型和谐社会示范村”总体目标。三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落实,联合市、区民宗部门定期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累计举办民族政策讲座30余场,惠及村民2000余人次。
二、产业共荣:激活民族特色资源的多元价值
汉回村依托“农业+文旅”模式,将民族特色转化为经济动能。一是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文中农业、马家牛农业科技等企业,打造千亩蔬菜基地和牛肉制品产业链,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二是培育文旅新业态。以黄花洲半岛为核心,开发“然后森林”露营地、和道源农庄等网红项目,融合民族文化集市、房车营地、垂钓竞赛等体验场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38万元。三是打造品牌矩阵。注册“汉回马家牛”等商标,推出玫瑰酱、牛肉干等民族特色产品,并通过线上直播、社区团购拓展销路,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三、文化共融:厚植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汉回村注重以文化认同促进共同体意识培育。一是建设文化载体。建成汉回民俗文化馆、民族团结广场等设施,展示回族历史、饮食习俗和节庆文化,定期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活动。二是推动教育浸润。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设“民族文化课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村民讲授民族团结课程;村内中小学增设民族舞蹈、手工艺等校本课程,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三是创新传播形式。创作《汉回村史话》等乡土读物,拍摄微电影《回汉一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民族团结故事,全网播放量超百万次。
四、生态共享:绘就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
汉回村将生态治理与民族团结相结合,打造“绿色共同体”。一是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完成道路黑化亮化30公里,建设周家湾美丽屋场、白沙河生态廊道等项目,拆违复绿面积超2万平方米,获评“湖南省生态村”。二是发展低碳产业。推广“农业+光伏”模式,在蔬菜大棚顶部安装太阳能板,年发电量达10万千瓦时;露营地采用可降解材料搭建帐篷,减少生态足迹。三是建立“民族团结林”认养制度,各族村民共同种植维护树木5000余株,象征团结友爱的“同心树”成为村内新地标。
汉回村的实践表明,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增强各族群众的发展获得感,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汉回村将进一步深化“三项计划”(民族地区帮扶、文化交流、产业协作),探索“数字乡村+民族团结”智慧平台,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书写新时代民族工作和乡村振兴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