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要讲的这个病例,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似曾相识,甚至有一丝共鸣。尤其是那些常年被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折磨,却始终找不到答案的朋友,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丝希望。故事的主人公叫唐小姐,一个28岁的年轻女性,她的经历堪称一部现实版的“医学悬疑剧”。从6岁开始,她
今天要讲的这个病例,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似曾相识,甚至有一丝共鸣。尤其是那些常年被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折磨,却始终找不到答案的朋友,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丝希望。故事的主人公叫唐小姐,一个28岁的年轻女性,她的经历堪称一部现实版的“医学悬疑剧”。从6岁开始,她就带着一身怪病,走过了20多年的求医之路,最终在基因检测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隐藏多年的谜底。
唐小姐的故事,得从她的童年说起。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生活平淡却温馨。然而,从她有记忆开始,身体就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标签”。6岁那年冬天,她第一次发病。那天,她突然发起了高烧,体温飙到39°C,烧得她小脸通红,裹着被子还止不住地发抖——那种不由自主的寒颤,连大人看了都觉得心疼。紧接着,她的小胳膊小腿上冒出了密密麻麻的皮疹,红红的一片,像撒了芝麻似的。有人说是荨麻疹,但奇怪的是,这些皮疹一点也不痒,跟常见的过敏反应完全不同。
更糟的是,她的关节也开始作乱,尤其是踝关节,痛得她走路都一瘸一拐。父母急坏了,赶紧带她去医院。医生开了些退烧药和消炎药,可吃了几天,症状一点没见好。皮疹还是那样,发热反反复复,关节痛也没消停。小小的唐小姐,第一次感受到身体的无力,也让父母第一次体会到束手无策的焦虑。
从那以后,这个“怪病”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老朋友,每到冬天准时登门。寒冷的天气仿佛是个开关,只要气温骤降,冷风一吹,唐小姐就开启了她的“病号模式”:发热、皮疹、关节痛,三者轮番上阵。最严重的时候,她的四肢几乎找不到一块好皮肤,踝关节和掌指关节痛到连笔都握不住。唐小姐从小爱读书,可每到冬天,她只能休学两个月,躺在床上看窗外的雪花,忍受着身体的折磨。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带着唐小姐跑遍了当地的医院,中医西医都试了个遍,甚至还找过祖传秘方。可不管吃什么药,冬天一来,症状照旧。到了春天,天气回暖,树枝抽芽,她的病情也神奇地缓解了。春夏秋三季,她跟普通孩子一样,能跑能跳,脸上挂着笑容。可一到冬天,这个“怪病”就像按了闹钟似的卷土重来。
时间一晃,唐小姐长大了。可大人们说的“长大了病就会好”的安慰,并没有成真。2008年,全国遭遇大范围寒潮,那年的冬天格外冷,风也格外刺骨。唐小姐的症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发热持续不断,皮疹铺天盖地,关节痛让她几乎下不了床。那年她正读初中,实在撑不下去,只好休学整整一年。
2011年,18岁的唐小姐再次因为症状加重住进了当地的大医院。这次,医生有了新的思路。面对一个年轻女性,反复发热、寒颤、四肢皮疹、多关节疼痛,医生的第一反应是风湿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这个病在年轻女性中发病率很高,女男比例高达9:1。SLE有个特点,皮疹不痒,这跟唐小姐的情况很吻合。而且,SLE还会引起关节痛、发热,甚至累及肾脏,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对上了。
医生赶紧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尤其是自身抗体谱,这是确诊SLE的关键。如果抗核抗体阳性,几乎就能锁定诊断。可结果却让大家傻了眼——所有抗体检查都是阴性的。不仅如此,唐小姐的皮疹分布也跟SLE不太一样。SLE的典型皮疹是脸上的蝶形红斑,或者指掌部、甲周的红斑,而唐小姐的皮疹集中在四肢,手臂、大腿、小腿全是,范围比SLE大得多。
不是SLE,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SLE是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确诊了反而麻烦;坏消息是,病因依旧是个谜。医生们挠破了头,也没给出个说法。唐小姐和家人只能接受现实:这个病,可能是伴随她一辈子的“老朋友”了。
既然找不到病因,唐小姐开始试着跟它和平共处。春夏秋三季,她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她考上了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虽然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没从事临床工作,但这份专业背景让她对自己的病情格外敏感。她找到了一份文职工作,冬天尽量待在室内,开着暖气,避免冷风,太阳下山前结束工作。这样,她能勉强熬过寒冷的日子。
可这种“和平”在2021年被打破了。那年冬天,关节痛突然加剧,不止踝关节,连掌指关节和膝关节都肿痛得厉害。皮疹也卷土重来,手脚全是密密麻麻的红点。她试着自己吃布洛芬,这是种常见的抗炎镇痛药,对付关节痛挺有效。可这次,问题来了。几天后,她开始肚子痛,还出现了黑便。学过医的她立刻警觉:这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
她赶紧去了医院。医生确诊是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布洛芬的副作用,也可能是她胃肠道本来就有问题。住院期间,关节痛还是没好,医生建议她转到当地最好的三甲医院。这一次,她下定决心,要彻底查清楚这个病。
新医院的医生重新梳理了唐小姐20多年的病史,还是觉得风湿免疫病最有可能。SLE再次被怀疑,可抗体检查又是阴性。接着,医生提出了成人Still病,一种不太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特点是高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痛、白细胞升高。唐小姐的白细胞一直偏高,这次住院还发现淋巴结肿大,腋窝和腹股沟的淋巴结像鹌鹑蛋那么大。这些都符合成人Still病。可关键指标血清铁蛋白却正常,这让诊断又卡住了。
医生们不甘心,又想到一个更可怕的可能性——淋巴瘤。淋巴结肿大、周期性发热、皮疹,淋巴瘤也不是没可能。为了排除这个,他们做了淋巴结活检和皮肤活检,甚至还做了骨髓穿刺。结果只是炎症细胞,没有癌细胞,松了一口气。
这时,血液内科医生提出了新思路:过敏性紫癜。这个病是血管变态反应引起的,能导致皮疹、关节痛、腹痛、便血,尤其是关节型过敏性紫癜和混合型过敏性紫癜,跟唐小姐的症状高度吻合。医生决定试试泼尼松(糖皮质激素)和甲氨蝶呤(免疫抑制剂)。果然,关节痛缓解了,白细胞也恢复正常。2021年下半年,唐小姐的病情稳定下来,大家以为终于找到答案了。
可到了年底,冬天再来,皮疹和关节痛又爆发了。之前的药似乎失效了。医生无奈,唐小姐也几乎放弃。直到有人提议做基因检测,这根昂贵的“救命稻草”,她毫不犹豫抓住了。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唐小姐携带NLRP3基因的杂合错义变异,这个基因异常与一组罕见病有关——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APS)。CAPS包括几种类型,其中**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综合征(FCAS)**与寒冷暴露密切相关,表现为发热、无瘙痒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跟唐小姐的情况完美吻合。
这个病有多罕见?连《内科学》教材都没提,《实用内科学》也只有几段模糊的描述。它是种遗传性自身炎症病,因NLRP3基因突变导致免疫失衡,寒冷刺激会诱发炎症反应。难怪唐小姐一到冬天就发病,春夏秋却没事。治疗上,传统激素效果有限,首选是IL-1受体拮抗剂,如阿那白滞素,能精准阻断炎症核心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
可现实又泼了冷水:当地医院没这药,甚至广州的大医院也没。她只能求助更大的诊疗中心,比如北京协和医院,那里有自身炎症病的研究和治疗经验。
唐小姐的20多年求医路,像一场马拉松。她从6岁的小女孩,熬成了28岁的职场女性,从无数误诊中走来,终于在基因检测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有些病藏得很深,常规检查抓不住,只有跳出框框,才能看到真相。希望她的故事,能让更多被类似症状困扰的人,别放弃希望。
如果你或身边人有反复发热、皮疹、关节痛,尤其冬天发作,不妨考虑基因检测。也许,你的答案也在那条染色体上等着你。
参考文献:
Kuemmerle-Deschner JB. "CAPS—Pathogenesis,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2015.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知网,2020.
来源:虞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