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平度市第九中学高二(1)班的教室里,总能看到一个温婉的身影或俯身倾听学生朗读,或在黑板前写下遒劲的板书。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时,她已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当晚自习的灯光次第亮起时,她仍在办公室批改作文。这位被学生亲切称为“海娟姐姐”的教师,就是山东
在平度市第九中学高二(1)班的教室里,总能看到一个温婉的身影或俯身倾听学生朗读,或在黑板前写下遒劲的板书。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时,她已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当晚自习的灯光次第亮起时,她仍在办公室批改作文。这位被学生亲切称为“海娟姐姐”的教师,就是山东省优质课获奖者、青岛市学科带头人语文教师王海娟。
课堂:让每个生命自由舒展
“语文不是标准答案的竞技场,而是滋养心灵的百草园。”在王海娟的课堂,总能看见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场景:讲《赤壁赋》时,她带着学生临摹苏轼手迹,在墨香中触摸文人的风骨;品读《雷雨》时,学生们化身剧中人物展开辩论,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三十年恩怨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种“沉浸式”教学法背后,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做的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种。”
面对新高考改革,王海娟首创“三级问题链”教学体系:基础层夯实必备知识,发展层培养关键能力,创新层激发思维品质。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学习能量包”,既有文言文断句的“通关秘籍”,也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导图”。高二学生陈旭升说:"王老师的课堂就像思维健身房,总能找到适合我的‘训练方案’。”
育人:在心灵的原野上播种
办公桌上泛黄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密码”:张同学议论文例证单薄,需补充时评素材;林同学古文薄弱但想象力丰富,可尝试古诗改写......这本被称为育人宝典的笔记,见证着王海娟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她坚持每周与学生深度交流,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疫情期间,她为居家学生设计“云上诗歌会”,通过抖音带学生朗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云游”杜甫草堂、古战场赤壁,让文学穿越屏幕温暖人心。
深耕:做教育麦田的守望者
翻开王海娟的备课笔记,每页都写满五颜六色的笔记:红色标注学情反馈,绿色书写教学反思。她热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指导多位青年教师获得青岛市级荣誉称号。她牵头组织成立年轻教师“天柱读写论坛”,将枯燥单调的工作转化为温暖的成长坐标。年轻教师史晓飞感慨:“王老师写作时连标点符号都会推敲,她总说细节处最见教育匠心。”对学生,她认真负责,不厌其烦:“学生不会什么,我就重点教什么。”
口碑:三尺讲台写就最美答卷
毕业生寄回的明信片,教师节铺满讲台的鲜花,都是王海娟教育初心的生动注脚。已考入人大的曲亚宁在信中写道:“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炼字’的技巧,更是‘炼心’的智慧。”而王海娟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清醒:“教师的价值不在荣誉墙的证书上,而在学生眼里的星光中。”
当被问及教育秘诀时,这位从教二十二年的教师微笑着翻开教案扉页,那里工整誊写着教育家于漪的话:“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在教育的原野上,王海娟依然以奔跑的姿态,用心血浇灌着每一株幼苗,用智慧守护着万千桃李的成长春天。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