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开发平台再突破!金蝶用友惨遭误解,华为:亏不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7:30 4

摘要:华为MetaERP,这个三年前让行业震动的“大家伙”,如今已稳稳扎根在华为全球200多家子公司,支撑着每年数千亿产值的业务运转。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看似波澜不惊的“换芯”背后,藏着国产软件从“卡脖子”到“站起来”的血泪史。

华为MetaERP,这个三年前让行业震动的“大家伙”,如今已稳稳扎根在华为全球200多家子公司,支撑着每年数千亿产值的业务运转。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看似波澜不惊的“换芯”背后,藏着国产软件从“卡脖子”到“站起来”的血泪史。

时间倒回 2019 年,美国制裁像一把刀,切断了华为与甲骨文、SAP的合作。当时华为的ERP系统就像一台年久失修的老爷车,没有备件、没有维护,随时可能熄火。全球170多个国家的业务怎么运转?难道要退回手工记账的时代?

摆在华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用国产软件包“缝缝补补”,要么自己造一艘“万吨巨轮”。可国内ERP厂商的系统,要么像 “精致小馆” 只能做家常菜,要么像 “组装零件” 难以适配复杂业务。华为 IT 团队测试后发现,用国产软件包定制开发的工作量,几乎等同于自研。

“与其在别人的船上修修补补,不如自己造船。” 任老的一句话,拉开了MetaERP三年攻坚的序幕。3000多人的团队、数千个日夜的代码鏖战,从底层的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到上层的供应链、财务模块,全得自己啃硬骨头。

MetaERP 刚上线时,不少人嘲笑用友、金蝶“太菜”,甚至导致两家公司股价一度跳水。但庆功会上,华为把用友、金蝶列为核心合作伙伴,这才揭开了真相——原来他们是“分区主厨”,各自负责供应链、财务等模块的研发。

用友的BIP平台、金蝶的云星空,本来就在细分领域有积累。这次跟着华为用国产技术重构系统,相当于从“用别人的锅碗瓢盆”变成“全套国产厨具”。比如金蝶团队第一次接触华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光是理解200多个国家的税务规则,就花了三个月。

有人问,不就是换了个财务系统吗?其实这事可大了。现在全球能做这种超大规模ERP系统的,就美国、德国和中国三家了。华为这次相当于在软件领域插上了“中国智造”的旗帜。

打个比方,这就像以前全球只有德国能造精密机床,现在中国也能造了。虽然用友金蝶现在还做不了这么大的系统,但跟着华为学到了很多真本事。

除了用友金蝶,这几年国产软件圈还冒出来不少后起之秀。比如云表平台,用“表格编程”让企业管理人员自己搭ERP、MES、WMS,连行政、财务都能当程序员。现在有超30万家注册企业,600万用户,算是另辟蹊径——你走高端路线,我搞“平民化”,各有各的活法。

但不管是老牌企业还是新玩家,都得面对一个核心问题:ERP不是技术问题,是“懂不懂行”的问题。比如造汽车的ERP和卖手机的ERP,流程完全不一样。华为为啥能搞成MetaERP?因为它自己就是制造业、通信业的巨头,知道全球供应链怎么转,知道跨国财务怎么算,这些经验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再说回国产化,现在用友金蝶也在搞信创,把操作系统、数据库全换成国产的。为啥?怕被卡脖子啊!以前依赖国外技术,人家一制裁就死机,现在跟着华为把底层架构跑通了,以后再接大项目,心里更有底。

有人觉得,华为搞MetaERP是抢了用友金蝶的饭碗,但其实这是“做大蛋糕”的事。就像当年的手机行业,华为、小米、OPPO各有各的优势,但面对苹果三星,大家都知道“窝里斗没前途”。

现在国产软件也是一样:华为有底层硬件和全栈能力,用友金蝶有行业经验和客户基础,新兴平台有创新模式,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生态。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