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湖醋鱼难吃”的标签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多年,但近日网友对“西湖‘猝’鱼”的谐音调侃又让这道杭州名菜在网络上“翻红”。一句“吃一口,灵魂猝不及防升天”的黑色幽默,将单纯的味觉批判转化为一场“网红打卡”的集体行为艺术。当传统美食沦为朋友圈的“苦难勋章”,我们吃的究
□周嘉怡(湖南工业大学)
“西湖醋鱼难吃”的标签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多年,但近日网友对“西湖‘猝’鱼”的谐音调侃又让这道杭州名菜在网络上“翻红”。一句“吃一口,灵魂猝不及防升天”的黑色幽默,将单纯的味觉批判转化为一场“网红打卡”的集体行为艺术。当传统美食沦为朋友圈的“苦难勋章”,我们吃的究竟是味道,还是流量?
截至2025年4月,抖音平台“西湖醋鱼”话题播放量突破12.2亿次,内容清一色聚焦于吐槽与猎奇。二次创作更是花样百出:有网友将草鱼P上“拒绝被醋”的抗议牌;甚至衍生出“杭州旅游三大刺客”的戏称——断桥人潮、雷峰塔电梯、西湖“猝”鱼。当“难吃”从味觉感受异化为社交谈资,西湖醋鱼的酸味就成了流量的发酵剂。
传统西湖醋鱼需用“饿养三日”的草鱼去腥,糖醋汁要熬出“蟹味”,并精准把控火候以保持鱼肉滑嫩而不散。然而,在网红经济的冲击下,杭帮菜“食材本味”的理念与年轻食客偏爱的 “快、爽、辣”需求渐行渐远。为迎合流量经济、提高翻台率,一些餐厅采用预制菜包和速成芡汁制作西湖醋鱼,导致口味进一步偏离传统标准。更值得警惕的是,特色美食的文化价值正逐渐被消解——游客不再关心菜品背后的“叔嫂传珍”典故,只在乎能否通过打卡名菜时的“痛苦表情”赢得流量。2024年杭州某餐厅驱逐“剧本黑”拍摄团队事件,正是流量裹挟下“为黑而黑”的典型例证。当西湖醋鱼成了“黑红”的代名词,本应传承的匠心技艺难免沦为流水线上的敷衍作业。
西湖醋鱼的困境,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在流量冲击下的适应危机。当“难吃”“打卡”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或许该问自己:如果传统名菜只剩下“被吐槽”的价值,它还能承载多少文化意义?若食客只愿为“猎奇”买单,厨师再努力也难敌流量黑洞。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黑红也是红”的潜规则,不仅消解了传统美食的独特味觉体验,更挤压了其迭代与创新的空间。正如浙江省社科院副所长徐伟兵所言:“饮食文化是连接生态、社会与文化的桥梁,其价值远超味觉本身。 ”一道菜的文化意义被流量符号取代,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联结也随之消解。长此以往,传统美食或将沦为空洞的“社交货币”,失去真正的生命力。
事实上,想要撕掉西湖醋鱼“难吃”的黑红标签并不难。下次面对西湖醋鱼时,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先放下手机,用舌尖而非屏幕去感受滋味。毕竟,真正的美味,从来不是流量池里的数据,而是时光沉淀后的那一口匠心。给予一道菜最真实的评价,无论褒贬,才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