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卖惨”出圈!蒙冤二十多年的“味精大王”,正在闷声赚大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7:49 3

摘要:一代“味精大王”,真的过的这么惨?这两天有工作人员也出来回应了:“我们现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那些都是博眼球的谣言。”咱就是说,不仅不用卖惨,莲花味精活得好好的,而且还越活越好了~

一代“味精大王”,真的过的这么惨?这两天有工作人员也出来回应了:“我们现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那些都是博眼球的谣言。”咱就是说,不仅不用卖惨,莲花味精活得好好的,而且还越活越好了~

· · ·

“只剩下一栋办公楼,老板儿子含泪通宵直播,仅1人观看……”

乍一看这描述,是不是闻者落泪、见者伤心?最近,短视频平台上的某些账号,为了搏“国货品牌”的流量,宣称莲花味精濒临破产,编了这一出卖惨哭穷的离奇剧情。

一代“味精大王”,真的过的这么惨?这两天有工作人员也出来回应了:“我们现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那些都是博眼球的谣言。”

其实但凡动动手指查查莲花味精的财报,都不至于编出这么离谱的段子:

2023年净利润为1.31亿元,同比增长178%;

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2亿元至2.3亿元,同比增长53.93%-77.02%;扣非净利润2.035亿元至2.335亿元,同比增长72.55%-97.98%。

咱就是说,不仅不用卖惨,莲花味精活得好好的,而且还越活越好了~

1. 一年赚了超2亿! /

说起来,这不是莲花味精第一次被谣言中伤了。

作为80后、90后,谁小时候还没听过“味精致癌”的传闻?但就是这个离谱的谣言,让“味精大王”蒙冤十多年,差点就玩完了。

时间回到1983年,那时大多数地方还以售卖散装酱油、醋等调味品为主,但刚刚成立的周口地区味精厂,已经推出了便宜又便携的包装味精,小袋只要几毛钱、大袋一两块钱……

1987年,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实现年产7000吨生产规模,成了国内同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厂家,之后更是“杀”红了眼:

1992年,生产规模扩大到4万吨,直接杀入了世界四强;

1995年,产能再次扩大到12万吨,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1997年,单厂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刚创办时的近300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3.4%。

“味精大王”越卖越火,成了最早一批家喻户晓的老牌国货,并于1998年8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第一股”。

别看现在A股的调味品巨头是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但其实真要论资排辈,它们在莲花味精面前都是小弟。

据说,当时莲花味精有1.6万名员工,每次一发工资,第二天全城物价都要集体蹦迪,直接拉动了当地消费。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关于“味精致癌”的谣言开始蔓延,也直接影响到了这家公司的业绩,2002年,莲花味精的净利润突然“跳水式暴跌”了86.71%,第二年更是直接亏损1.45亿元。

接下来的剧情走向更是越来越惨:外部市场严峻、内部动荡不安、几经易主、濒临破产……要不是2020年司法重组强行续命,莲花味精差点就成了“时代的眼泪”。

直到2023年,借助“国货崛起”的互联网流量,叠加科普博主的一则关于“一句谣言,让一家民族企业彻底落寞”的视频,沉寂多年的莲花味精意外翻红。

这波泼天的流量,也是被莲花味精接住了,又是推出“79元味精套餐”,又是亲自出科普视频……网友集体破防,评论区秒变大型怀旧现场:

“小时候的味道!”“支持国货!”

“原来味精是被冤枉的?!”

仅仅一年多时间,莲花官方旗舰店的粉丝从10万增长至超过120万,还陆续推出了松茸鲜、素蚝油、0添加特级生抽等新产品。

一通操作下来,莲花味精也算是闷声发财,2023年净利润为1.31亿元,同比增长178%。

2024年年报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2亿元至2.3亿元,同比增长53.93%-77.02%;扣非净利润2.035亿元至2.335亿元,同比增长72.55%-97.98%。

现在,莲花控股拥有30多家国内分公司,2700多家经销商,10000多家客商,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有要重振旗鼓的势头。

怪不得去年有媒体采访莲花味精的工作人员时,他是这么说的:

“20多年来,从没像今天一样扬眉吐气。”

2. / 俩儿子不争气轮流败家, 老干妈救了“老干妈” /

除了莲花味精,在大家印象里,这两年还有一个过的很惨的老牌国货——老干妈。

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是农民出身,硬生生凭借辣酱闯出了一番事业,但因为刚开始创业时就已经42岁,所以二代接班也是她绕不开的一个难题。

早在2014年,陶华碧就宣布退休,将公司交到了两个儿子手上。两人分工明确,大儿子李贵山负责销售,二儿子李妙行主抓生产。退休的第二年,陶华碧登上胡润富豪榜,身家高达68亿元。

按理来说,那时的老干妈无论是产品还是线下渠道,都已经很成熟了,两个富二代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好份内的事儿,就能顺顺利利接班,但却不想两人轮流“败家”,给老干妈折腾的元气大伤。

先来说说大儿子李贵山,不爱辣酱爱投资,从云贵高原到华东地区,先后参股了多达14家企业,投出去了超2亿元!

结果呢?投资大鳄没当成,反而在房地产项目上栽了个大跟头,成了多达19次被限制高消费的房地产公司的二股东,连累老妈出来澄清,只是“个人投资行为,和老干妈公司是没有关系的”……

和热衷投资的大哥不同,小儿子李妙行倒是挺想撑起家业,一心扑到了经营和改革上,但一上任就连着捅娄子。

先是引入机器设备,大手笔裁员,然后又用价低质次的河南辣椒取代了贵州本土辣椒去制作辣酱,结果被消费者抓个正着,直接把老干妈辛苦积攒了几十年的好吃口碑给败了一大半。

眼瞅着两个儿子不断闯祸,陶华碧只能在73岁高龄再次重返经营一线,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恢复产品原来的配方,唱了一出“老太君挂帅”。

别说,姜还是老的辣。陶华碧回归后,2019年老干妈完成销售收入50.23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4.43%;2020年,老干妈的销售额达到了历史高峰。

但这几年辣酱市场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虎邦、饭爷、菇的辣克等新兴品牌通过线上渠道卖爆了,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头好。

2021年,老干妈业绩大幅下滑超10亿元,虽然没有对外透露过原因,但业界普遍的猜测是,市场环境的变化、线上渠道的崛起、新品牌竞争的加剧,使得老干妈的增长陷入瓶颈。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老干妈开始“补课”,尝试在线上渠道发力。

2019年,几乎不做广告的老干妈,凭借着一段“鬼畜”广告视频火上热搜;2020年情人节,老干妈和淘宝合作推出了“1314瓶限量款”,每瓶瓶盖上都有“恋爱金句”。

到了2022年10月,陶华碧还亲自下场出镜做了“直播”,头发花白还得替两个儿子撑住家业,看着都让人心酸。

折腾了两三年,也没折腾出啥名堂来。线上渠道干不过新兴品牌,老干妈只好选择回归线下“埋头苦干”,毕竟线下渠道才是老干妈的强项。

根据盛世华研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调味酱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报告》显示,老干妈在全国各地、市的市场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从2023年起,老干妈一度传出“退网”的谣言。虽然官方出来辟了谣,但肉眼可见的是, 老干妈明显降低了在社交平台的营销和直播频率,很多官方平台都一两年不更新了。

但回归线下、“以守为攻”的老干妈,也出乎意料的打了一场翻身仗,销售额正逐渐向昔日的峰值回归。

2024年12月初,贵州省企业联合会、贵州省企业家协会公布的“2024贵州企业前100名”榜单中披露,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2023年的营收为53.81亿元。

这个销售额距离巅峰时期54.03亿元的营收,仅仅差了0.22亿元。在互联网之外的消费场景,老干妈又开始悄悄闷声赚钱了。

3. / 靠“卖惨”出圈?
有实力的老国货,早就闷声赚大钱了 /

对于老国货品牌,人们总是带着一种怀旧的情感。就像有人说,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劣势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

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老国货消耗殆尽了大家的情怀,比如“用美色搞传销”的隆力奇,“菜刀不能拍蒜门”的400年老字号张小泉,还有“在北京不吃全聚德,在天津不吃狗不理”的游客共识…… 张小泉 最近更是 深陷债务泥潭。4月2日上午,“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3亿”冲上百度热搜榜第二。

老国货的衰败,有些是时代导致的市场变化,有些则完全是自己作死。但好在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国货开始觉醒、积极自救了。

这两年,在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看到那些打着怀旧情怀的老国货卖惨的场面。比如蜂花,回复网友时就主打一个“句句不谈穷,句句都是穷”:

“我们其实本来就很廉价”

“这个要花钱吧?”

“卖惨哭穷”式的营销策略,或许在短期内有效,但却加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刻板印象,毕竟真正能让大家买单的最后还是产品的品质。

比如莲花味精、老干妈,它们的共性就是本身产品的品质过硬,哪怕卖了几十年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单,最后才能重振旗鼓。

类似闷声赚钱的老国货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大部分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郁美净,作为一个国货品牌,旗下的儿童面霜已经卖了40多年。

这几年,郁美净也凭借“国货崛起”的东风重出江湖,以“累计销量45亿”的词条火遍全网,关于它的各路频频冲上热搜。

一开始,很多人都说郁美净之所以能够年轻化成功,靠的是“董事长直播间跳舞”等博人眼球的营销手段。

但实际上,仅有流量和噱头是远远不够的,郁美净是通过物美价廉的产品,把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的销量。

这不,2块钱一包的郁美净,直接晋升成了很多新中产的心头好,被奉为千元贵妇护肤品的平替。

还有几年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濒临倒闭的白象方便面,也是一个逆袭翻盘的例子。

2022年,随着“土坑酸菜”被曝光,方便面行业陷入了舆论风暴,白象在微博评论区迅速回应“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带来了一波泼天的流量。

很快,消费者还发现,白象是拒绝过日资入股的民族品牌。不仅如此三分之一的在职员工是残疾人;重大灾难面前,白象总会低调助力公益,又拉了一波好感。

但再激烈的情绪都会过去,对于任何品牌来说,要想爆火仅靠大众一时的消费冲动显然是不够的。

这两年,白象就用高汤包取代粉包酱包,推出了老母鸡汤面,结果这个大单品一年就卖了10亿元,成了打工人“穷鬼”必备。

除了大单品,白象也很关乎小众新品口味的开发,持续突出口味的猎奇性和的争议性,比如香菜面、折耳根面等。

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持续发力,今年3月,白象又被传出了另一喜讯:在方便面市场的收入很可能已超越老对手统一,成了仅次于康师傅的方便面“老二”。

所以不难看出,不管是寻找噱头,还是寻找新的赛道,老品牌想要在新时代突出重围,都有一个必要条件:产品力本身得足够强。

所以啊,别总觉得老国货都过的很惨,有实力的老国货,都活的好着呢。

来源:财富智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