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赵丽宏法语诗集《心之旅:诗的回响》(Cheminements : l'écho des poètes),由“丝绸之路出版社”推出。赵丽宏亲自创作插图,以清澈而感性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其一生倾注于文学、绘画、书法的心路历程,也倾听自然之声与中华精神传统。在书
数十年来,作家、诗人赵丽宏一直是中国当代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植于古典文化的土壤之中,又敏锐地回应现代世界的变迁。
近期,赵丽宏法语诗集《心之旅:诗的回响》(Cheminements : l'écho des poètes),由“丝绸之路出版社”推出。赵丽宏亲自创作插图,以清澈而感性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其一生倾注于文学、绘画、书法的心路历程,也倾听自然之声与中华精神传统。在书中,他与王维、李白、杜甫等古代大师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法国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近中国当代诗歌这片鲜活的土地。
出版社表示,在这个快速变化、地缘紧张的世界中,文化理解常被遮蔽误解。而《心之旅:诗的回响》将读者带回本源:聆听的必要、共享目光的美、以及守护感知之境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次翻译,更是一段深度协作的历程,是一次真正为法国读者打造的共鸣之旅。它也提醒我们:尽管语言和文化背景各异,但那些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往往具有某种普遍性。”
在今天4月8日,作为“话中国”中法诗会暨“国际中文日”主题活动之一,赵丽宏携《心之旅:诗的回响》以及去年出版的法语诗集《变形》(Métamorphoses),与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围绕“诗歌的邂逅”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开对话。
借由译著新作出版之际,本报独家首发来自赵丽宏和本书译者、法国汉学家索尼娅·布雷斯勒的对话。从唐诗到当代中国诗歌,文字之美“可以超越时空,在现代人的心中回荡,引发新的共鸣”。
温柔而清醒的目光
——答法国汉学家索尼娅·布雷斯勒问
索尼娅·布雷斯勒:这本书是一次双声交织的合作创作:与一位法国女出版人共同构思、编织这部作品,对您来说,这样的合作意味着什么?
赵丽宏:这本书的构思创作编选,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合作,最初的构想,是法国作家、出版人索尼娅的提议,她在阅读翻译我的诗文的过程中,有了这本书的构思。我们之间有很多次交流,对文学,对艺术,对历史,对生命的意义,我们的观点和想法有很多共鸣。索尼娅最初是翻译我的诗集《变形》,我没有想到,在法译《变形》出版后,我们还会共同构思这样一本美妙的书,创作编选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这样的合作,意味着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艺术可以寻找到富有诗意和艺术气息的美好的沟通渠道,也意味着理解和友谊,意味着心灵的相契。
中为诗集《心之旅:诗的回响》,右为诗集《变形》
索尼娅·布雷斯勒:这个项目既是一部诗意的选集,也是一部潜藏着的个人心灵自传。您是否在创作过程中,有重新走过自己人生旅途的感觉?
赵丽宏:这本书的体例很特别,书中的文字,有散文,有诗歌,有思想随笔。和文字相映成趣的,还有我的书画和手稿。我很认同你对这本书的定位:一部潜藏个人心灵自传的诗意的选集。通过散文,通过诗,通过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绘画和书法,展现我的文学生涯和人生旅途上很多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虽只是一些片段,一些特定的景物,一些时光的碎影,但却能折射我这大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读这些文字,写这些文字,确实是回溯自己的人生,也是回望自己的文学来路。
索尼娅·布雷斯勒:在写作与绘画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设想那些即将通过这本书认识您的法国读者的?
赵丽宏:在写作和绘画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设想过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认识法国的读者。我只是从心所欲,为自己的感动而写,为自己的悲欢而写,为自己的思索而写,这是一个中国文人的创作。如果没有机会翻译成法语,法国的读者永远也不会看到它们。很高兴现在有了这个法文译本,我相信,书中的情感、见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会在法国读者的心里引起共鸣。
索尼娅·布雷斯勒:您常说自己“用文字作画”。通过这种让世界共鸣的方式,您希望向读者揭示什么?
赵丽宏:我说“用文字作画”,是在一个特定时代产生的想法。少年时代热爱绘画,曾梦想过当画家。“文革”中失去升学的机会,去乡村当农民,生活艰困,前途渺茫,当画家的梦想无法实现。但是对艺术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并没有消失。那时,只能每天晚上在一盏油灯下写日记。写日记时,想到失落的画家之梦,于是想到用文字来作画,把白天看到的风景人物,用文字细腻地描述,如同绘画。这个想法,以后一直延续下来,我觉得好的文字,应该如绘画一样,有鲜明的形象和色彩。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眼前会出现画面,出现场景,出现细节,出现声音。这是文字的魅力,也可以由此检视一个作家的写作才华。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索尼娅·布雷斯勒:本书中贯穿着与古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的对话。您认为,他们今天依然想对我们说些什么?
赵丽宏:我的阅读记忆中,深刻地保留着中国古代这些天才诗人的美妙诗句,它们已经成为思绪和灵感起源的一部分。这些诗句,是汉字之美,汉语之美,中国人的情思之美的峰巅。这些文字,可以超越时空,在现代人的心中回荡,引发新的共鸣。唐代的这些诗人,不可能想过千百年后对后代说什么,他们想说的一切,都已经写在自己的诗歌中。而我们今天吟诵他们的诗,回味他们的诗,在他们的诗中遐想,就是在和他们对话。
索尼娅·布雷斯勒:您的文字中也多次提到“天籁之音”、古琴的震颤、风的低语。对您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聆听世界”?
赵丽宏:天籁无时无刻在我们的周围发生。这些天籁之音,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艺术的演绎。有些人能感受到,能听到,能为之陶醉,为之感动,为之生出无穷无尽的遐想;也有一些人,永远充耳不闻,没有感觉。有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敏感而好奇的心,才能发现捕捉到我们周围的天籁,才能“聆听世界”,发现天籁之美妙。
东晋 顾恺之《斫琴图》(局部)
索尼娅·布雷斯勒:您的画作有时延续文字,有时先于文字。图像在您理解现实的方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赵丽宏:我不是职业画家,绘画之于我,只是一种爱好,只是一种情不自禁的习惯。人类创造的绘画艺术,其实和文字异曲同工,都是对大千世界的观察思考的结果,是心灵世界的自然袒露。我参与绘画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写诗时,在手稿上涂鸦。常常是在写得不顺时,随手在稿纸上涂画,用抽象和具象的图纹,在文字边上舞蹈。这也是我的思维和情绪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另一种情况,是在书房的桌子上写字绘画,是空余时间的随意而作,写书法,也画一些水墨小品。写字作画时,感觉自己回到了古代,会想象古代中国文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即便是录写唐诗宋词,表达的也是一个当代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索尼娅·布雷斯勒:您在书中含蓄地提及“文革”时期的某些人生片段。这样的表达,是不是一种“非评判式”的记述与传递?
赵丽宏:我的青年时代经历了“文革”,这是一段无法忘记的历史,也是一段应该反思的历史。我曾经在很多散文和小说中写到这段历史。这本书中涉及“文革”的内容不多,写到我在“文革”中去农村“插队落户”的生活。这是我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只要回溯自己的过来之路,难免要谈到那段历史。在抒情的诗文中,不会对那段历史做太直接的评判,但是,只要真实地写这段历史,写那些岁月中的悲欢感受,其实也会有自己的评判蕴含其中。
索尼娅·布雷斯勒:您的文字展现出一种温柔而清醒的目光,能够看见悲剧的同时不放弃对美的追寻。您觉得,这种内在的力量来自哪里?
赵丽宏:谢谢你这样评价我的文字。国内的很多评论家对我有类似的评论。我想,这和我的阅读记忆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喜欢读书,阅读过古今中外无数文学作品。所有生命力不衰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对真、善、美的寻觅和追求。在我人生最艰困的岁月中,是文学给了我力量,让我对未来有憧憬和期待,并有了用文字表达的欲望。我一直认为,文学应该把天地间的美好展现给读者,应该给人希望。即便是写生活中的丑恶,写人生的悲剧,也是为了反衬人性应有的亮色,应该让人爱生活,珍惜生命。
索尼娅·布雷斯勒:自然在您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但它从不僵固,总是在与人的内心对话。这样的写作,是不是也在书写您自己的内在世界?
赵丽宏: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不仅哺育生命,也磨砺生命,滋养生命。人性的幽邃,人间的哲理,都可能在自然中蕴藏折射。生而为人,如果无视身边的自然之美,无法发现欣赏自然之美,那是天大的遗憾。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即自然,人和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在我的文字中出现对自然的描绘和沉醉,那是情不自禁的,确如您说的,这也是在书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索尼娅·布雷斯勒:这本书也是一座文化的桥梁。您希望法国的读者在合上这本书之后,能带走些什么?
赵丽宏:合上这本书,希望法国的读者会感觉认识了一个不算乏味的中国文人,可能会视他为精神上的朋友,并由此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产生更多的兴趣。
《变形》中文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尼娅·布雷斯勒:您认为,诗歌是不是一种可以跨越文化边界而不失其力量的普遍语言?
赵丽宏:不是所有诗歌都这样。平庸无聊的诗歌,不知所云的诗歌,没有价值,甚至可能是文字的垃圾。只有那些以独特的方式和语言,表达了真挚情感和深邃思想的诗,才可能跨越文化的边界,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当然,这必须通过翻译。如果没有翻译,那么就会有局限性,只有母语的读者能欣赏理解这些诗歌。
索尼娅·布雷斯勒:通过这两本法文版译著的出版,您是否感觉到自己作为作家的旅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赵丽宏:每一本新书的写作和出版,对作家都是一段新旅程。这两本法文译著的出版,可以让法语读者对我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文字,其实只是我五十多年创作的极小的一部分,也许还无法“窥一斑而知全豹”。索尼娅正在翻译我的散文选,这本散文选,对我的人生和创作生涯有更丰富全面的展现。中国当代文学被翻译出版的作品,大部分是小说,诗歌次之,散文很少。其实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期待这本法译散文选有朝一日能和法国读者见面。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