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了!16枚弹道导弹来袭,中国新型雷达扛住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9:50 1

摘要:去年,随着伊朗密集弹道导弹的暴雨袭来,以色列和驻中东美军的反导系统瞬间被推上了极限。即便集结了包括“箭-2/3”“大卫投石索”以及“爱国者”等先进的反导系统,却仍未能完全阻止超饱和攻击造成的威胁。

轻松拦截16枚弹道导弹!美国办不到的,如今中国交出满意答卷

去年,随着伊朗密集弹道导弹的暴雨袭来,以色列和驻中东美军的反导系统瞬间被推上了极限。即便集结了包括“箭-2/3”“大卫投石索”以及“爱国者”等先进的反导系统,却仍未能完全阻止超饱和攻击造成的威胁。

这场冲击波不仅敲响了现代战争中反导技术脆弱性的警钟,更将“过饱和攻击”这个军事术语推到了全球防务讨论的聚光灯下。而如今,美国办不到的,中国已然向全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1、“过饱和攻击”,让各国审视防御策略

“过饱和攻击”这一概念,并非始于昨日黄花。早在十几、二十年前,网络上的军迷便对这种以数量压制质量的策略充满遐想。那时,他们认为以美西方为代表的强国装备固然先进,但只要通过数量的令对手难以招架,便有望突破其技术壁垒。

哈马斯曾向以色列倾泻了上千枚火箭弹,成功牵制并突破了以色列自称无懈可击的“铁穹”系统。这次行动不仅大胆,也是异常有效的,是“以量胜质”的典型示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这款被誉为“史上最强”的反导神器,竟然在面对类似海啸的导弹袭击时,显得手足无措。

现在看来,哈马斯的战术,让这一理论展示出了实打实的威力。古语有云,“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地。”一旦防御系统失效,后果不堪设想。这无疑引出了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面对这一类型的攻击,各国该如何应对?

(中国在反导测试中,下一代新型雷达成功抗住16枚弹道导弹的考验)

2、16枚弹道导弹来袭,中国新型雷达扛住了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战争,将是一种技术与数量的双重对抗。而在这场新型博弈中,不管伊朗还是哈马斯,这种饱和式冲击,只是一个开端。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忙着用计算机模拟来进行反导测试时,中国早已在真实场景中展开实弹检测。

据悉,在广袤的西部戈壁滩上,解放军进行了一次颇具传奇色彩的实战测试,期间,中国的下一代双波段雷达系统可谓一展英姿。

重要的是,多达16枚弹道导弹的密集来袭,以及其他诱饵弹头,均被100%成功检出和跟踪,期间,该雷达系统捕捉到了31个诱饵与次要目标,并对7个高价值威胁进行了准确的优先跟踪,硬生生抗住这场严峻考验。

可以说,此次测试,不仅验证了其先进的双波段雷达在识别与跟踪导弹方面的卓越性能,同时对超音速飞行器和分导式战斗部的应对能力。这无疑标志着中国在抗饱和攻击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南昌舰曾在演练中,成功拦截来袭的5枚反舰导弹,展现出抗击饱和式打击的强大实力)

3、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科技长城”。

在此过程中,中国不仅突破了技术壁垒,还通过精密的系统协同与战略部署,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科技长城”。

为此,许多军事专家认为,这次测试并非单纯的技术挑战,而是中国对未来战争模式的提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在针对舰载雷达受限问题上的创新思路也尤为可贵。

传统雷达由于地球曲率的限制,存在探测范围受限的固有缺陷。而中国则利用预警机与防空导弹之间的无缝协作,使得探测和拦截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比如之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昌舰训练画面,视频中,055型导弹驱逐舰南昌舰展示了其高效的防空反应能力,连续成功发射并命中了至少五枚来袭导弹,展现出其强大的拦截能力,为应对饱和攻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4、中国这是“双管齐下,两手都硬”

相较之下,美国在反导技术上的“纸上谈兵”显得略有不足。

美国通常只使用一两枚火箭进行靶弹模拟,面对真正弹道导弹攻击时,可能难以应付突发状况。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伊朗导弹大规模袭击以色列事件中,尽管部署了包括最先进的“箭-2/3”“大卫投石索”和“萨德”等反导系统,但仍有超过30枚导弹突破防御,直击内瓦蒂姆空军基地。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似乎已经找到了破解饱和攻击困局的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不光拥有了能抵御超饱和攻击的强大反导系统作为“盾”,还拥有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作为“矛”。这种“双管齐下,两手都硬”的战略模式,无疑将为中国的防卫力量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来源:兵器展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