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末,一则关于蓝思科技赴港IPO的公告,将沉寂已久的“玻璃女王”周群飞再次推向聚光灯下。 因为消息公布第二天,蓝思科技A股股价就大跌8.16%,投资者的反应颇为复杂: 一方面,人们担心港股上市可能稀释蓝思的A股估值,同时质疑蓝思再融资的必要性——毕竟其2021年募资的150亿元定增中,仍有近40亿元趴在账上未动用。 另一方面, 作为蓝思科技的创始人,周群飞从一个15岁辍学、靠2万港币起家的湖南山村女孩成为如今“果链三巨头”之一的掌门人,她与企业的命运起伏一直与苹果深深绑定。 而在这一次的舆论中心,重新审视“果链”公司在转型浪潮中的处境也成为一个重要:当智能手机红利见顶,曾经依赖苹果高速成长的厂商如何寻求新的出路? 要思考这几个答案,我们不妨从周群飞其人聊起。 “玻璃女王”往事 周群飞的传奇创业史,宛如一部充满波折的励志剧本。 她出身湖南湘乡一个贫困山村,5岁时母亲早逝,父亲因意外失明,15岁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外出打工,人生仿佛“电视剧般的天崩开局”。 南下广东成为她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周群飞辗转来到深圳一家名为澳亚光学的工厂当流水线女工,她白天打工,晚上就去夜校上课,学会计、电脑、报关,甚至消防证书,不管用得上用不上,都拼了命去学。 她说:“ 我不想一辈子站在产线上。 ” 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这位工厂里的“卷王”很快脱颖而出,没多久就感到在流水线上学不到新知识,毅然提出辞职。 这一辞,却意外得到厂长赏识,被委任了丝网印刷车间主管的新职务。摘要:今年3月末,一则关于蓝思科技赴港IPO的公告,将沉寂已久的“玻璃女王”周群飞再次推向聚光灯下。
2024年苹果新品创新乏力、市场预期转淡的背景下,蓝思科技股价于苹果秋季发布会前后短短两个月暴跌了25%,市值蒸发约250亿元。
这种高度同步性,让蓝思几乎成为苹果业绩的放大镜。 更大的隐忧在于,与苹果深度捆绑的发展模式,令蓝思科技不得不承担巨额的资本开支和日益走低的利润率。 为了紧跟苹果的步伐和订单需求,蓝思多年来投入重金扩充产能、购置先进设备,可谓“重资产压上”。 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已从2016年的 109亿元猛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366亿元,增长逾三倍。 截至2024年9月,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45%,资产减值损失也飙升至6.29亿元 (上一年同期仅1.12亿元) 。 这种大手笔投资扩张在苹果订单充足时当然助力业绩腾飞,但一旦有朝一日苹果将蓝思“踢出局”,这些沉重资产就可能变成巨大的负担,触发资产减值风险。 同时,大规模资本开支推高了折旧摊销等成本,直接压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财报显示,蓝思科技的毛利率已从2015年的23.84%一路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5.89%,净利率也从8.95%降至5.26%。 因为苹果吃饱,但也被苹果饿着——过度依赖单一大客户,严重削弱了蓝思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当苹果自身增长放缓、开始向供应链转嫁压力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像蓝思这样紧跟其步伐的供应商。 “果链”枷锁并非蓝思科技一家的困局。 苹果强势主导产业链的模式,使众多供应商都尝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滋味。 近年来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欧菲光:这家昔日靠摄像头模组打入苹果供应链的公司,一度营收规模逼近500亿元,与如今蓝思科技的体量相仿。2020年7月,欧菲光被美国商务部宣布列入实体清单成了“脱链”的导火索, 当年9月1日,“苹果将欧菲光从其供 应商名单中剔除”的消息传出 。
2021年3月16日,欧菲光正式公告,与特定客户计划终止与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购关系。
这个“特定客户”,就是苹果。而 失去苹果订单的欧菲光也顿时元气大伤。 2019年苹果业务为欧菲光贡献了116.98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22.5%;这一大块业务说没就没,无异于釜底抽薪。 消息公布后的短短八个月内,欧菲光股价从高位23.63元狂泻一半以上至10元出头,市值缩水逾270亿元。 没有了苹果光环加持,这家曾经的“果链新星”业绩断崖式下跌,当年净亏损高达19-27亿元。 欧菲光的遭遇印证了产业内流传的一句话:“苹果抛弃谁,谁就要掉一层皮。” “成也苹果,败也苹果”,对于过度依赖苹果的企业来说绝非危言耸听。 蓝思科技固然尚未面临被苹果抛弃的局面,但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其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不难发现是苹果对供应链强势掌控力所导致的一种“危险分工”。 苹果公司巧妙地将重资产、低利润的制造环节留给供应商,而自己则专注于掌握高利润的设计、研发和渠道。 长久以来,苹果产品都是“加州设计,中国组装”,价值链上的大头利润尽数被苹果赚取。 苹果对供应链的主导权还体现在技术和产能方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苹果每年上百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有75%以上都用于采购生产设备和软件。 但苹果自身几乎没有工厂——这些设备实际上是提供给供应链厂商使用的。 例如,为推动iPhone采用金属机身,苹果曾在2012年前后买下了当时市面上几乎所有高端CNC数控机床 (单台价值高达100万美元) ,然后分批送给合作供应商使用。 苹果的“慷慨”换来的是更大的控制权:供应商用苹果提供的设备生产,那么这条产线只能服务苹果,不能给其他客户代工。 通过这种方式,苹果在保障自身产能和工艺领先的同时,也将供应商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可以说,苹果既是供应商的“衣食父母”,也是严格的“监工者”。 远在大洋彼岸的库克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调动十几万中国工人连夜加班装配iPhone;但同样的,苹果总部的工程师也会盯紧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指标,确保供应商毫无偏差地执行苹果的意志。 由此可见,在苹果强势而精密的产业链管理下,像蓝思科技这样的供应商虽然分享了苹果崛起的红利,却也不得不接受利润被压榨、战略受掣肘的现实约束。 这种结构性的困局就是所谓“果链宿命”——苹果这辆快车,车外的人想进去,车里的人也有自己的憋屈。 周群飞想必也深知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对蓝思来说,唯有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才能设法降低对苹果的单一依赖。 新的增长机会何在? 其实早在数年前,周群飞就开始为蓝思科技谋划“第二增长曲线”,布局苹果业务以外的新兴产业赛道。 特别是最近两年,在人工智能新潮涌动的大背景下,蓝思科技加速拥抱AI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希望借此摆脱过往过于单一的业务结构。 新能源车领域是蓝思科技最早开始耕耘的新战场。 早在2015年,蓝思就前瞻性地介入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研发车载玻璃及组件等产品。 经过多年投入,如今蓝思科技的车载业务线已相当丰富——从汽车中控屏的结构件和组装,到仪表盘面板、B柱C柱智能饰件、车窗玻璃、充电桩外壳、车载无线充电模组等等,都有所布局。 根据其2024年年报,蓝思科技智能汽车及座舱业务板块收入已达59.35亿元,占总营收的8.49%,同比增长18.7%。 目前蓝思已与超过30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不乏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蔚来、理想、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和新能源企业。 不过,由于进入汽车供应链需要较长的认证周期,蓝思在该领域的投入回报还处于释放前期,目前汽车业务营收占比尚不足一成,毛利率仅约10.17% (低于公司平均毛利水平) 。 除了汽车,蓝思将目光投向了更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硬件浪潮。其中,人形机器人和AR智能眼镜是两个引人注目的方向。 2023年以来,全球掀起了新一轮AI热潮,特斯拉、Figure等公司纷纷发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国内创业公司也争相加入。而蓝思科技则悄然成为了一些明星AI产品背后的关键供应商。 2024年1月21日,蓝思科技与国内创业公司 智元机器人 在长沙举行“灵犀X1”人形机器人的套餐交付仪式,宣布成功批量交付该款机器人所需的若干核心零部件。 据介绍,蓝思科技深度参与了灵犀X1机器人关键关节模组、DCU控制器、OmniPicker机械手爪等部件的生产组装和测试。 换言之,从“玻璃”跨界到“机器人的关节和大脑”,蓝思已经迈出了惊喜的一步。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更多面向工业场景,距离走入家庭、医疗等民用市场尚需时日,但蓝思提早卡位这一前沿领域,无疑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同样令人称道的还有蓝思科技在AR眼镜领域的突破合作。 2024年2月18日,杭州余杭的一场发布会上,新锐AR企业Rokid的创始人戴上自家AR眼镜,来了一场“无纸化演讲”: 只见他轻点戒指,眼镜镜片上便浮现提词界面,跟随演讲节奏滚动,引发全场惊叹。 这段酷炫的黑科技演示登上了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使AR眼镜这一概念迅速出圈。 鲜为人知的是,这款引发轰动的Rokid AR眼镜背后,也有蓝思科技的重要贡献。 就在演示几天后,2月23日蓝思科技与Rokid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蓝思将为Rokid Glass AR眼镜的量产提供全链条支撑。 作为Rokid眼镜的核心供应商,蓝思负责提供包括光学组件、整机组装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这意味着蓝思科技正式切入了AR穿戴设备这一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AR/VR设备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消费电子新风口。 过去一年,国内已有包括星纪魅族、雷鸟、影目、Rokid、Nreal (现XREAL) 等厂商陆续发布AI/AR眼镜产品,就连百度、字节跳动、华为等互联网与科技巨头也纷纷下场布局。 这些跨界投入表明,蓝思科技正努力从一个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向更全面的智能硬件制造商转型。 周群飞不希望蓝思的技术能力仅仅服务于苹果一家公司,她希望将公司的制造优势复制到更多蓬勃兴起的新产业中去。 当然,转型之路从来都充满挑战。 尽管蓝思在多个前沿领域开花结果,但新业务目前对业绩的贡献仍相对有限。 2024年全年,蓝思科技传统的智能手机/电脑业务仍贡献了82.63%的收入,苹果相关销售额接近总营收的一半,新布局的业务板块总体尚处于“植树”阶段,未能与主业比肩。 前路漫长,在所有热闹退去之后,蓝思科技新业务的商业化之路依旧需要耐心耕耘。 不过,对比几年前“所有鸡蛋几乎都在苹果篮子里”的状况,如今蓝思科技至少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更可贵的是,这一转型求变的趋势并非蓝思一家公司独有。 近两年,在消费电子市场整体低迷、“苹果依赖症”难解的背景下,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苹果供应链龙头企业纷纷寻求跨界转型,希望培育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从众多“果链”企业的选择来看,智能汽车、智能硬件、AR/VR乃至光伏等业务,已成为它们重要的发力方向。 目前来看,有的公司转投新能源车领域后业绩有所提升,有的布局VR/AR产业却进展不如预期。 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果链”企业正在集体尝试从过去单纯依附大客户的模式中走出来,探索更自主、更多元的未来。 正如有人戏言:“过去只有攀上苹果这棵大树才算抱上金饭碗;而现在,中国供应链企业也在努力种自己的树。” 从“跟随者”到“弄潮儿”,中国制造正在利用AI时代的新机遇,实现从配套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结语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回望,周群飞带领下的蓝思科技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过去十多年,中国有一批像蓝思科技一样的公司依靠苹果高速成长,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丰厚回报,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隐患始终存在,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这些企业往往难以独善其身。 此次赴港上市被视作周群飞为此做出的又一次努力——如果不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业绩和心理上的压力将始终如影随形。 对于蓝思科技和有着类似处境的中国“果链”企业而言,这场从“果链宿命”到“AI风口”的突围之战才刚刚开始。 未来,他们能否开辟出全新的增长曲线,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一席? 这既取决于时代浪潮的走向,更取决于他们自身持续创新、勇于转型的决心与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怀揣着从跟随到引领的梦想,周群飞和蓝思科技已经踏上了再次出发的征程。 祝福蓝思科技,祝福中国制造业。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