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市场”的荒诞现实:中国人崇洋,外国人却抢着用中国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21:00 2

摘要:其实不是电动车,也不是智能手机,而是——轮胎?你可能笑着说:“开玩笑呢?”

如果我告诉你,全世界现在最爱中国制造的:

其实不是电动车,也不是智能手机,而是——轮胎?你可能笑着说:“开玩笑呢?”

但我再告诉你,中国轮胎2023年出口了6亿条,已经悄悄干到了全球第一,你还笑得出来吗?

更荒诞的是,我们自己的消费者,偏偏不爱自己造的轮胎。

满大街跑的车,一查,米其林、邓禄普、普利司通……国产胎反而成了“冷门选手”。

为什么外国人抢着用,我们却嫌弃自己货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事!

提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一句话:

“那肯定是国产轮胎不行啊,别看出口多,其实都是低端货!”

说实话,这话放在二十年前,可能真不冤枉。

那时候我们技术积累不够、设备落后,做轮胎基本靠模仿,确实差点意思。

别说米其林、普利司通了,连韩泰、锦湖当年在中国市场都能呼风唤雨。

但问题是——现在都2024年了,怎么可能连一个轮胎都搞不好?

而且,这玩意也不算什么高科技,技术门槛并不高。

拼的更多是原材料、制造工艺和品控能力——而这些,正是中国制造最强的部分。

一些事实其实也证明了,中国轮胎并不弱….

比如央视在2016年播出过一集《消费主张》。

他们把几款国产轮胎,和国外大牌一起拉来测试,做的是真刀真枪的硬核对比。

包括:高速撞击、水压爆破、紧急刹车。

结果你猜怎么着?

国产轮胎在安全性方面不仅不输,个别项目还表现更优!

所以,不能说中国轮胎不行,至少不是质量不行。

但这事儿就更耐人寻味了:

既然产品力不差、价格还便宜,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就是爱不起来呢?

在我看来,很核心的原因是,国外品牌轮胎先入为主,抢先建立了市场认知。

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轮胎品牌就扎堆进入中国市场,强势铺渠道、砸广告、进4S店、搞培训。

“洋品牌=高端、安全、耐用”这套理念,直接根植在一代又一代消费者的脑子里。

而当时的国产品牌呢?

要么还在给别人做代工,要么忙着解决生存问题,根本没机会发声。

等你反应过来再想讲品质、讲性能,已经落后人家十几年了。

品牌认知的差距,不是几场促销战能拉平的,它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更何况,在轮胎这种“半专业半刚需”的消费场景里。

大多数人买的根本不是性能,而是“心安理得”。

这就好比你明知道国产药和进口药成分一样,但医生一说“这个是进口的”,你就莫名其妙多了三分信任。

轮胎也是同理。

所以说,到今天很多人换胎时,依然优先考虑进口品牌,并不是他们非要“崇洋”。

而是心里早被“谁更可靠”,这个问题默认地回答了。

而这,就是国产品牌,最难啃的那块硬骨头。

当然,说到这,也不能只讲消费者的问题。

国产轮胎卖不过洋品牌,还有一个我们自己不能回避的现实:

“我们的品控,确实还和进口胎有差距。”

这里说的,不是说中国企业造不出好轮胎,而是——针对不同市场、不同客户,部分品牌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对待方式”。

举个例子,你去山姆会员店买商品,会发现90%以上其实都是国产的。

但包装、品质、体验感,明显比普通超市高一截。

那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国内超市就没有那种口碑?

原因很简单——我们自己对自己,常常是“区别对待”。

轮胎也是一样。

出口欧美市场时,要求极高,出一点问题就是大麻烦,客户较真、单价高,谁都不敢马虎。

但如果是出口到非洲,或者跑国内低端渠道的,有时候标准就没那么严格了。

“价格便宜、要求不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了某些厂家的默认模式。

这么一搞,结果就很魔幻:

国产轮胎本来是强项,却因为“对谁都不是一视同仁”,搞出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说白了,就是市场口碑分化:

有些人说很好,有些人说不好,似乎都说的对….

因为消费者也拿不准了,所以安全起见,还是选择了进口轮胎。

也是因为这样的情况。

就算真的有实力、真正在做良心产品的品牌,也被市场上的“差评噪音”淹没了。

不是吗?

总的来看,这就是中国轮胎的现状:

技术过关、出口领先,却在自己家门口,始终迈不过“信任”这道坎。

不是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太习惯先怀疑自己。

更遗憾的是,国产轮胎不是没能力,而是有些人“用力不一样”。

有的拼质量,有的拼忽悠,最后让整个国产阵营看起来“谁都不靠谱”。

可你有没有想过,今天你下单的那条进口胎,也许就是在国内工厂做的,只不过换了个标?

国产轮胎真的差吗?

还是我们太快给它贴上了“差”的标签?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