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
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笔势论》
王羲之
【原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译文】
告诉你,子敬(王献之):我观察你的书法天赋超过常人,然而你还没有熟练掌握书写的规矩法度。父亲不亲自教导儿子书法,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情况。现在我撰写《笔势论》一篇,来开启你的悟性。
【原文】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译文】
大凡这些字的态势,总共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其宗旨,用来确定书写的楷模规范,详细地分辨书写中的错误,提取其中关键切实的要点,记录下这些适宜的内容。有的字变化形态的地方很多,很少能达到其原本的样子;转折笔画的地方众多,却没有人能识别其根源。像悬针竖和垂露竖这样的笔画形态,很难把握其结构体制;笔画扬起波澜、气势升腾的态势,足以使人着迷。所以分辨清楚这些笔画的由来,就如同能够治愈严重的疾病一样(对提高书法水平有很大帮助)。
【原文】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文】
现在我书写了《乐毅论》一幅以及《笔势论》一篇,留给你收藏,不要向外传播,把它们封藏好、保密好,不能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书,花费的功夫少却容易有所成就,精心专注地收集整理相关知识,字体的形态就会彰显,笔势也会显露出来。用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看到成效;没有天赋灵性的人,一百天也能了解其中的根本要点。这篇笔势论,可以说是家中的珍宝,学习并保守秘密,在世上就能获得声誉。书法的发展演变已经很久了,很少有出众奇特的见解,我才终于有所成就,精心研究、深入思考,考察各种书写的规矩法度,保留其中的要点,写成了这篇论述。最初写成的时候,同学张伯英想要看一看,我骗他说丢失了,因为我把它看得非常私密,不随便传授给别人。
创临章第一
【原文】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所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昼捺也。
【译文】
纸张就如同作战的阵地,毛笔就像是刀和长矛,墨汁如同士兵和铠甲,盛水的砚台如同城池,书写的基本功就如同将军,人的心思意念如同副将,字体的结构如同作战的谋略,下笔时的各种表现就如同吉凶的预兆,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就如同军队的号令,笔画的曲折变化就如同战场上的杀戮,笔画的点和线条就如同光明磊落的行为,笔画中戈的形态和像旗帜般的笔画就如同挥刀砍杀,笔画的放纵舒展就如同畅快锋利地杀敌,下笔书写就如同调和各种力量,笔画的顿笔和转折就如同在白昼里挥刀砍杀。
【原文】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译文】
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字的形势和神韵。第一遍先端正书写的姿势和笔画的基本形态,第二遍稍微掌握一些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微微有点像原本的字形,第四遍增加字的刚劲和润泽,第五遍再进一步加上笔画的挺拔有力。如果写得生硬不流畅,不能就此罢休。写上两行三行,开始临摹的时候只需要做到流畅和劲健,不要去计较临摹的遍数。
启心章第二
【原文】
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译文】
学习书法的方法,首先在于研磨,要凝聚精神、平静思虑,预先设想好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起伏变化,这样笔画之间的筋脉就能相互连贯,在动笔之前就想好字的形态,然后再写字。如果笔画平直相似,形状如同算筹一样,上下方正整齐,前后整齐平齐,这就不算是书法,只不过是得到了一些点画罢了。
【原文】
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译文】
从前宋翼曾经就是这样写字的,钟繇就斥责了他,于是宋翼三年都不敢去见钟繇,专心致志地改变自己的书写笔迹。每写一波画(捺画),常常要经过三次转折;每写一撇画,常常要藏起笔锋来写;每写一横画,就如同排列整齐的军队阵形中的排云一样;每写一戈画,就如同拉开百钧之力的强弓一样;每写一个点,就如同从险峻的山峰上坠落的石头一样;每写一个转折,曲折的地方就如同钢铁铸就的钩子一样;每写一长撇或牵丝,就如同历经万年的枯藤一样;每写一笔放纵舒展的笔画,就如同人走路时快速奔跑一样。
【原文】
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婉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译文】
(笔画的形态)如同受惊的蛇穿过水面,激荡起波浪而形成纹路。又好像虬龙蜿蜒游动,这说的是它的奇妙之处;如同鸾鸟和凤凰徘徊飞舞,这说的是它的灵动不凡。笔画的摆动挥洒如同惊雷闪过、闪电划过,这就是笔画在空中飞舞的高妙和精妙之处,瞬间就有起伏变化。(笔画)整体协调有力,能够启发人的心意,能让那些对书法懵懂无知的人,渐渐觉得得心应手;让那些学识渊博、懂得书法的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原文】
视形象体,变貌尤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精研,调和笔墨;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正。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译文】
观察字的形体形象,即使变化了面貌也还是有相同之处;顺着笔画的走势、端详字的形态,高低错落而富有情趣。
均匀地分配笔画,使笔画之间远近相互呼应;精心研究笔画的分布,调和好笔墨;
笔锋的纤细变化往来,笔画的疏密相互依附;写出的笔画如同铁点和银钩般刚劲有力,字形方正、圆转都能规整端正。
下笔的时候,要仔细思量考虑,总结归纳其中的缘由,(把这些书法的道理)永远地流传于古今。
【原文】
智者荣身显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译文】
有智慧的人能够使自身荣耀、在世上显扬声名,是因为他们怀有对书法深入学习和钻研的情怀;愚蠢的人不等待美好的机遇和宏大的成就,就如同在暗尘中看锦绣一样(看不清书法的精妙)。
生来就有悟性的人会发愤学习书法,通过学习而领悟书法奥秘的人会忘记吃饭。这就是在精妙之中增添精妙,在新奇之中再创新奇。
【原文】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诸;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译文】
对于那些如同金子般珍贵、锦绣般华美的书法作品,书写的基本功是最为重要的。说到书法的好坏优劣,务必以平稳作为根本。安排字的笔画间架和空白,要做到上下整齐平齐,使字体的结构匀称。处理字的大小是尤其困难的,大字要紧凑些,可贵之处在于能写得小而不松散;小字要写得宽松些,可贵之处在于能写得大而不局促,这样自然就能宽窄得当,不失适宜。横画要写得端正,就像孤舟横卧在江中的小洲旁;竖画要写得笔直,就像春笋在寒冷的山谷中挺拔而出。
说点章第四
【原文】
夫著点皆磊落似大石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译文】
写点画的时候,都要写得磊落,就像大石头挡在大路上,有的像蹲着的猫头鹰,有的像蝌蚪,有的像瓜瓣,有的像栗子,有的点画形状像鹗鸟的嘴,有的尖得像老鼠屎。像这样的各种点画形态,各自具有它们的仪态,只要能掌握其中多少,学习书法的人就能有所领悟和启发。
处戈章第五
【原文】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弯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赠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滥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译文】
书写戈画的方法,下笔落势要高耸挺拔,就像高大的松树斜倚在溪谷旁,看上去好像要倒了一样,又好像拉开百钧之力的强弓刚刚拉开的样子。戈画的笔意,其中的精妙道理难以穷尽。笔画伸展出去的时候就像拉开的弓射出了箭,收回笔锋的时候就像老虎争斗、巨龙腾跃;笔直的戈画如同临立在山谷边的苍劲松树,弯曲的戈画就像悬在水边的鱼钩。戈画高耸陡峭如同连接着云霄,又好像倒插着要陨落在山崖上。(戈画写得好)就如同天门升腾、地户跳跃,四海泛滥而五岳封立。(其气势)能使玉烛的光辉显现而日月的光芒被遮蔽,能让绣彩凌乱而锦纹翻卷。
健壮章第六
【原文】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
【译文】
运用折脚的笔法,弯弯的就像拉开的角弓,像“鸟”“焉”“为”“乌” 这些字就是这样。写单人旁或双人旁的笔法,就像鸟站在柱子的顶端,“彳”“亻” 这些偏旁就是这样。写腕脚(某些笔画)的笔法,就像壮士弯曲手臂,像 “凤”“飞”“凡”“气” 这些字就是例子。快速牵引笔画,就像云中闪过的闪电,像 “日”“月”“目”“因” 这些字就是这样。
【原文】
腕脚挑斡,上捺下燃,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译文】
写腕脚(笔画)时挑动和运笔,上面的捺画和下面的笔画相互呼应,从始至终的转折,都要让它们和谐有韵味,不要让笔画出现蜂腰(中间细弱)、鹤膝(笔画起笔、收笔处粗重,中间细弱)的毛病。笔画放纵伸展时应该蕴含气力,看着笔锋来选取合适的笔势,笔画在行进中要开阔疏朗,就像勇士伸出钩子,以刚猛的气势面对敌人。(笔画之间的关系)如同麒麟争斗时的角,老虎靠近龙牙,笔画的筋节如同紧握的拳头,整个字体要显得勇猛矫健。按照这样的方法书写,书法就会有进步和成效。笔画的牵引非常精妙,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要调动精神,振作意志,精心思考笔画的挑剔(细节处理),这些都是非常隐秘不可以轻易传授的。写右边折角的时候,快速牵引下笔,微微打开左边的部分,运笔转动使其相互对称,不要让笔画的中间部分显得软弱无力,看着笔锋选取合适的笔势,直接果断地向下写,其中的意趣要常常记在心中,(这样)就没有不明白领悟的了。
教悟章第七
【原文】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宜粗于左畔,横贵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译文】
凡是书写一个字时处理其中间笔画的方法,都不能使笔画左右颠倒失衡:右边的笔画应该比左边的稍微粗一些,横画贵在纤细,竖画贵在粗重。安排笔画间的空白,使笔画之间的远近疏密要均匀,上下结构得当,这样字自然就平稳了。笔画之间应当相互遮掩,不能孤立地露出形状,也不能让笔画的锋芒过于突出,在转折翻转用笔的地方,就应该仔细观察并恰当运用笔法。
观彩章第八
【原文】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幸,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庭。
【译文】
临摹文章时运用笔法的方法,又有几种笔势,并且全都不相同。有的笔画藏锋的效果很显著,藏锋是在笔画的内部起笔。用侧锋的笔画显得乏力,而且也不适合把笔画写得既细又紧。“押笔” 的笔法是将笔锋按入纸面,从笔画中部起笔并按下行笔。又有一种说法:顺着笔势行进就会顺利,“押笔” 就是笔锋与纸面贴合。“结笔” 的笔法是将笔锋聚拢,逐渐收笔完成笔画,必定是这样的方式。要参悟其中的精妙道理,仔细观察其中的差别。
【原文】
憩笔者俟失,慈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遥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译文】
“憩笔” 的笔法要等待时机停顿,运用 “憩笔” 的笔势,要根据笔画的长短来决定;所谓 “俟失”,就是说笔画的右下方部分要有所欠缺(即不完全闭合或收笔有所变化)。“息笔” 的笔法是远远地追逐(笔画的走势),“息笔” 停止时的笔势是向上的,要慢慢地并且用力地收笔。“蹙笔” 的笔法就是 “将”,“蹙”,就是指捺画的角;“将”,是说要把笔画的力量用尽。缓慢地下笔,要恰到好处,笔画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原文】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旬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译文】
“战笔” 的笔法就是 “合”,“战”,就像作战布阵;“合”,就是和谐协调。运笔缓慢但笔画长度既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厥笔” 的笔法要形成巧妙的时机(把握好笔画的形态和力度),快速收笔时要注意避免使笔画过长而受损。“厥”,是说笔画要优美。根据字的形势把握好时机,这是在书写时达到最精妙之处的关键。“带笔” 的笔法要把笔画写完整,慢慢地收笔,不要拖延。“带笔” 是指笔画回转连带的这类笔法,能使字体结构紧凑,字看起来整洁鲜明,起笔和下笔的笔势,用笔的方法有轻有重。要把笔画完整地书写出来然后再回笔收笔。
【原文】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总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键,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译文】
“翻笔” 的笔法要先有一定的准备(把握好笔势),翻转笔势的时候,要快速而连贯。也不适合让笔画呈现出长腰短项(即笔画形态不协调)的样子。“叠笔” 的笔法有时候会显得欠佳,运笔缓慢但笔画不宜过长。“起笔” 的时候不要直接下笔,要在笔画内部起笔,不要让笔锋显露出来。起笔和收笔要选取合适的笔势,不要失去节奏。“打笔” 的笔法要使笔画有广度。由宽笔画过渡到窄笔画,“广” 是说运笔要快速有力,而且运笔既不宜迟缓也不要事后修补笔画。
开要章第九
【原文】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往还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ノ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译文】
写一个字的笔势,修整安排是很困难的。笔锋锐利地往来的规则,反复来回的笔法,在于精心熟练地探寻观察,然后才下笔书写。写撇画(ノ)不应该迟缓,写捺画(乀)不应该急促;而且捺画的脚不应该太长,捺画的腹部不应该太短促,又不应该是斜角,不应该太陡峻,不要刻意做出它的棱角。两个字合为一体的字,整体不应该写得太宽,上下重叠的字不应该写得太长。单个字不应该写得太小,笔画繁复的字不应该写得太大;笔画紧密胜过笔画稀疏,笔画短的字胜过笔画长的字。
节制章第十
【原文】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译文】
节制章第十
学习书法写字的字体,必须遵循正确的法则。字的形态气势,不应该上面宽下面窄;如果是这样就会头轻尾重,上下不协调。不应该过于紧密,过于紧密就好像人被疾病缠身一样;整个字不能舒展。同样也不应该过于稀疏,过于稀疏就好像溺水的飞鸟;各个地方都显得松散缓慢。不应该让字的笔画过长,过长就好像死蛇挂在树上;整个字的中间部分显得没有力量。不应该让字的笔画过短,过短就好像被踩死的蛤蟆。这是说字的形态宽扁。这些都是大忌,能不谨慎对待吗!
察论章第十一
【原文】
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循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今乃稍称矣。
【译文】
临摹书法放置字帖的方法,其中的精妙是无穷无尽的。有的字有如同回驾返鹊般的修饰变化,在字的行笔过程中就改变了笔画形态;有的字有如同自然生成的临谷之戈的笔势,在纸上铺展纸张书写,运笔到底时笔锋就好像峰峦间烟云腾起,如同万把利剑相互映衬而成;笔画落在纸上就好像盾牌排列张开,紧凑排列如同江波上的锦纹。如果不端正手指,就无法表达记录心灵的感悟。我致力于书法之道,废寝忘食,经历了多年,如今才稍微能让人满意。
譬成章第十二
【原文】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大字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难学而自情焉。
【译文】
大凡学习书法的方法,有很多种。刚开始学习书法要尽量接近字帖原本的样子,缓慢运笔来确定字的形态气势,匆忙运笔就会失去书写的规矩。如果只是想着满足眼前紧急的书写需求,那么其中的道理是很难学成的。只需要追求字的形态和质感快捷刚健,手腕运用轻便灵活,字的方圆大小各自不相冲突。不要因为小字容易写,就匆忙地运行笔势;不要因为大字难写,就缓慢地展开笔毫。如果这样就会导致字的筋骨不均匀,笔画的生动与呆板相互混杂。倘若一个点的位置不当,就好像美人瞎了一只眼睛;一画的书写失去节奏,就如同壮士折断了一条手臂。我有《乐毅论》字帖一本,把它当作家中的珍宝,学习这个字帖能够有所成就,自然就能在书法上取得成果,不要因为觉得难以学习就自我懈怠啊。
来源:书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