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官网公开数据,2025年第13周(3月24日至3月30日),广东全省新增报告5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例,由佛山报告;输入病例4例,分布在广州2例,珠海、深圳各1例(按照现住址统计)。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官网公开数据,2025年第13周(3月24日至3月30日),广东全省新增报告5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例,由佛山报告;输入病例4例,分布在广州2例,珠海、深圳各1例(按照现住址统计)。
而在此前的第1周至第12周,从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看,并没有本地病例的报告,主要是一些零星输入病例。
也就是说,在3月下旬,广东就报告了2025年首例本地登革热病例,而一般情况下,广东的登革热流行季节是在6月至11月!
那么,为什么今年的本地登革热病例会这么早呢?考虑主要与以下五大原因有关:
1. 气候异常与蚊媒活跃期提前
- 气温与降雨条件: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繁殖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广东地区气温偏高且降雨频繁,导致蚊媒密度显著升高。例如,2024年佛山因雨水多、环境积水增多,蚊媒密度达正常水平的5倍,可能为2025年蚊虫提前活跃创造了条件。
- 季节性扩展:广东部分地区(如佛山)的登革热高发季通常为5-11月,但气候变暖可能使伊蚊活动期提前至3月,加速病毒传播。
此外,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适合白纹伊蚊生存,没有明显的冬季,白纹伊蚊只是在活跃度有所下降,外环境存在大量毒蚊子或携带病毒的蚊卵,孵化出来以后一样可以传播登革病毒。
2. 输入性病例与本地传播风险叠加
- 国际疫情输入:东南亚、南美等地区近年登革热疫情高发,广东省与这些地区的经贸和人员往来频繁,输入性病例增加。若输入病例未被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本地传播链提前形成。
- 病例流动与防控压力:轻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可能在省内流动,若社区灭蚊措施不足,病毒易通过蚊媒扩散。
3. 人群抗体水平下降
- 新冠疫情防控的间接影响:过去几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减少了登革热输入病例,本地人群抗体水平降低,导致易感人群积累。2024年疫情反弹即与此相关,这一趋势可能延续至2025年。
4. 防控措施与社区环境因素
- 工地与公园积水问题:佛山本地疫情多集中在公园、城中村等区域,这些场所易积存小型水体,为伊蚊提供理想繁殖地。若冬季清理不彻底,次年春季可能迅速滋生蚊虫。
- 防控响应时效性:尽管佛山在2024年通过清除4万余处孳生地等措施降低了蚊媒密度,但若早期监测或灭蚊工作滞后,仍可能引发早发疫情。
5. 病毒传播特性
- 隐性感染与传播链隐匿性:登革热存在隐性感染者,其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可能导致病毒在社区中隐匿传播,难以及时发现和阻断。
总结
佛山2025年3月出现首例本地病例的早发趋势,是气候异常、输入性病例压力、人群免疫水平下降及局部环境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需加强早期蚊媒监测、强化输入病例筛查,并通过社区动员清理积水,以遏制疫情蔓延。
广东省疾控中心提醒: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是经伊蚊(即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皮疹、肌肉酸痛及骨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出血甚至死亡。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省常年均有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报告,近期报告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第13周报告一例本地病例。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蚊媒活动开始增强,我省发生本地散发病例的风险开始增高。
前往境外旅行的居民,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做好防蚊措施。入境时,如有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入境后如发生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将境外旅居史主动告知接诊医生。
来源:守护健康52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