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除夕,苏东坡通判杭州,前往润州等地赈灾,路过常州时,东水关已闭,只能在东门外系舟野宿,于是写下《除夕夜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云:
舣舟亭嬗变记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除夕,苏东坡通判杭州,前往润州等地赈灾,路过常州时,东水关已闭,只能在东门外系舟野宿,于是写下《除夕夜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云: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苏东坡与常州有缘,10余次来常州,自认“毗陵为我里”,又眷“此邦多君子”,与常州不离不弃,最后自儋州北归,仙逝顾塘云溪,祀于二贤祠。南宋时,州人在东坡当年系舟野宿处,建舣舟亭(南宋《毗陵咸淳志·晋陵县境图》已标此亭),距今已近千年,年年岁岁,文士膜拜而来,游人四季不绝。
有清一代,舣舟亭一度改变功能,成为清廷行宫。乾隆二十二年(1736),高宗南巡,官府在舣舟亭故址修建万寿亭行宫,又将位于城内藤花旧馆内的东坡洗砚池也搬到这里。高晋等纂《南巡盛典》卷九十八记有此亭,曰:“舣舟亭在常州府东门外宋苏轼常系舟之处,后人因以名亭。地多古木。土阜蜿蜒,杂植花竹,为御舟经行之地。绅士恭构数椽,以备临御。庭右冈岚,洞壑起伏,起伏绵亘。下有苏轼洗砚池,如半圭水,槛风廊渌,波半亩亦觉天光云影共徘徊也。”
关于修建万寿亭行宫、搬迁东坡洗砚池一事,道光、光绪《武进阳湖合志》皆有记载,《光绪武阳志余·古迹》:“东坡洗砚池,旧在顾塘桥方宅。乾隆二十二年,移至舣舟亭……赵翼《诗》:舣舟亭下舣舟时,来访东坡洗砚池。红萏挺生刚有骨,紫薇怕痒媆无皮。假山未裂玲珑石,古木多垂郁律枝。只为毗陵少山水,一丘一壑也称奇。”从赵翼《舣舟亭》诗中可以得知,此时舣舟亭不光是有亭有宫有砚池,还有玲珑假山与珍贵花木,一丘一壑俨然成林泉。
不过,舣舟亭畔修建所谓行宫,按乾隆间《南巡盛典》记载,仅仅“恭构数椽,以备临御”,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富丽堂皇。就是这副模样,民众似乎还不认同,甚至认为有忧民之嫌疑。
1915年《武进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乾隆二十二年,纯庙南巡即其地,建行宫,后人称之为皇亭。一时庀材鸠工,远近为之大扰。乡人谣之,办皇差数里之内,逃役一空,田亩为之荒废。并赋诗云:‘当年坡老此停舟,夜半钟声纪胜游。岂自六飞新驻跸,普天率土尽皇州。’”如此看来,老百姓并不看好营建万寿行宫一事。
1918年6月12日《武进报》还披露:“东郊万寿亭即舣舟亭旧址为武邑名胜之一,洪杨之后已成瓦砾荒芜。民国四年,由贵公署(武进县知事公署)移交彼处(公产管理处)管理。虽经雇人看守,往往有人在该处樵割荒草,任意糟蹋並有偷窃山石、侵占界址等情。”鉴于此,当局责成有关方面在舣舟亭四周加筑围墙,房屋略加修葺,殘碑断碣因地置放到位。又贴出告示,禁止在万寿亭围墙之内樵割、糟蹋,如果发生此类事情,将“指名送究以昭烔戒”。此后,舣舟亭管理状况稍有好转。
乾隆皇帝曾撰多首诗作盛赞毗陵佳迹,清代墨客亦在舣舟亭留下诸多诗篇,著名者如陈玉璂诗:
昔有舣舟亭,得名自苏子。贤者遭播迁,天地安所止。
飞云不复停,去鸟一何驶?徘徊感物情,孤亭久成圮。
黄永《舣舟亭》诗:
阳羡归田日,扁舟那处无?往来凭此处,踪迹愴吾徒。
客舫连晨暮,人烟如画图。几时亭上坐,把酒共招呼。
黄景仁《舣舟亭》诗:
确晫石穿履,萧疏树凝眉。已添新长竹,不辨旧题诗。
佳日需高会。前游引梦思。凭栏好风至,美满为谁私?
贺麟徵《舣舟亭》诗:
城东高堰砥中流,昔日坡公夜泊舟。
去国有身方偃息,报君无地且淹留。
萧齐古刹松云护,吴札荒祠暮雨收。
惟见碑亭遗址在,年年花草自春秋。
赵翼《舣舟亭》诗:
舣舟亭下舣舟时,来访东坡洗砚池。
红萏挺生刚有骨,紫薇怕痒媆无皮。
假山未裂玲珑石,古木多垂郁律枝。
只为毗陵少山水,一丘一壑也称奇。
从赵翼诗中可以得知,乾隆年间,舣舟亭不光有亭有宫有砚池,还有玲珑假山与珍贵花木,一丘一壑,俨然成林泉。
上世纪30年代初,地方政府与社会人士曾在舣舟亭修建第三公园(第一公园即今天人民公园,第二公园即为今天市二中文庙公园)。公园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主要是修建舣舟亭,1931年4月修建完工;第二期工程疏浚池塘,种植荷花,堆砌假山,修建水榭、茅亭等景观;第三期修建园外坍塌的沿河駁驳岸等。大约在1933年业已竣工。1934年,赵凤昌儿子赵尊岳在12期《旅行杂志》撰文曰:“文成坝有舣舟亭,即苏东坡来常时泊舟之所,其后清初南巡,御舟亦即此就陆,故又改建皇亭,今亦名之为公园矣。”赵尊岳又说:这里“占地颇广,花草凋疏,而散落之状,不忍卒睹。每一思及翠华临幸之盛,不期益增沧桑之感。沿墙多石刻诗赋,大抵进奉之品,当时虽精心结撰,亦未尝见重于人,为之拂拭。园中有土山,虽不高,循级而登,亦数十步。山上为一亭,即旧舣舟亭也。登临一望,河道俨然,于此一转折,其转折处有坝即文成坝。远山近水,都收眼底,气象万千,在山之次。又有一池,池虽枯而未涸,即中为一亭,四面环水,通之以寸径,亦颇雅尚,更前则高树结荫,团蕉掩映,无他物也。来游此者,不必存登临之乐,而试为兴怀古之情,则其所接触者必深以为佳,若徒事游踄,而不为雅人之徘徊搅古,则此间且目为无多足观矣。”在赵尊岳笔下,舣舟亭虽然“花草凋疏,而散落之状,不忍卒睹”,但已对外开放,惠及民众。
舣舟亭屡圮屡修,早在民国初年又组织过大修,1918年6月12日,《武进报》刊登“舣舟亭古迹重新”的新闻:“东郊万寿亭即舣舟亭旧址……洪杨之后已成瓦砾荒芜,民国四年,由责公署移交鄙处管理。虽经雇人看守,往往有人在该处樵割荒草,任意践踏,并有偷窃山石、侵占界址等情。本年经鄙处派员,会同该区图正清查四址,加筑围墙,并将房屋略加修缮,残碑断碣因地布置,虽不能恢复原样,冀达保存古迹之目的。”
舣舟亭辟为公园的时间是在1930年。是年,邑中士绅冯晓青、庄思缄、沈保宝等提出规划,将天宁寺、玄妙观、文笔塔、舣舟亭纳为东郊风景区,由建设局绘就区域图,1930年6月11日,提交武进商会集议,制定办法。在此之前的3月20日,《武进商报》登载“朱县长筹修舣舟亭、红梅阁之进行”的报道,说明规划东郊风景区一事县政府亦有打算。报道记道:“吾邑东郊舣舟亭有东坡遗迹,红梅阁为道院仙馆,此二处清风饶胜概,曩邑中士绅曾略事修葺,而池亭花草未足留连。时当地名流、远方过客欲寻旧迹,徒托遐思,葆儒承乏梓乡,每设拟于此二处小筑园亭,补栽花木,以为邦人暇日游䜩之所。需万金左右,葆儒曾提议及此,已得商会及地方人士慨允输捐。”
民国时期的舣舟亭,是常州文士的雅集之所,他们常常在此赏月饮酒,赋诗唱和,留下许多诗文、绘画作品。钱名山门生铁华于1931年3月18日,在《武进商报》发表《随钱世伯名山夜游舣舟亭口占时七月初一》二首:
一
孟秋之月月初醒,忝与诗翁到此亭。
倘使东坡如可作,相将酬唱我傍听。
二
宋代名贤古迹存,兰陵景物萃东门。
请看百世千年后,争说桥前有寄园。
钱名山等邑中文人非常看重舣舟亭,经常交游此地,抒发情感。
1934年2月20日,常州文士又邀请上海、南京、宜兴、无锡、丹徒等地画坛、文坛近20位同仁雅集舣舟亭,吟诗作画,有石圣之称的邓春澍《舣舟亭雅集图》就绘于此时,为后人留下一幅珍贵的传世佳作,现在收藏于常州博物馆。
抗战前夕,时人撰文这样描绘舣舟亭:这里“有假山有亭榭,三面环水,是一个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春夏秋三季,游人接踵而至,正有身入仙境之概。”抗战时期,舣舟亭遭到空前破坏。据1946年5月8日《武进新闻》报道:“兹值抗战胜利,天日重光,趁和暖阳春,徐步往游,讵料该地改了本来面目,只见亭台倾圮,石碑横卧,假山石也东倒西歪,零乱不堪,剩下小桥与洗砚池了。”舣舟亭如此景象,皆因日寇入侵与汉奸所致。
常州沦陷期间,日寇占据舣舟亭,拆除亭台,挖掘壕沟;地方汉奸黄文惠等人假公济私,仗势欺人,拆除舣舟亭四周围墙,砍掉园内高大树木,作了大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抗战胜利后,黄文惠收监入狱,得到应有惩罚。
新中国建立后,舣舟亭重获新生,1951年,政府在此辟建东郊公园;1953年,苏州“叠山韩”韩良顺来常参与舣舟亭东假山的修复,把戈裕良的叠山技艺用到常州池馆。上世纪80年代,舣舟亭借大运河拓浚工程,在文成坝拐弯处裁弯取直,形成占地20亩的半月岛,岛上新建仰苏阁、东坡书院、诗碑廊等景观,又将位于西门的西仓桥(广济桥)移至舣舟亭与半月岛之间,形成江南唯一一座纪念苏东坡的专题公园,同时成为常州城东重要文化地标。
来源:常州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