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鸿隽(1886年12月20日-1961年11月13日),字叔永,重庆垫江县人。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辛亥革命元老,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04年进入重庆府中学堂就读,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应用化学,1909年加入中国
任鸿隽(1886年12月20日-1961年11月13日),字叔永,重庆垫江县人。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辛亥革命元老,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04年进入重庆府中学堂就读,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应用化学,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赴美国,获得康乃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务。曾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月刊,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实业发展。他在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论文、专著和译著。
文伯鲁(1886年—1940年),字寿昌,四川省重庆府巴县冷水场人(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1902年参加清末科考,一举中了巴县第一名秀才。1904年,他开始从教,先后在巴县小学、巴县中学、夔府中学、重庆府中学堂执教,并担任巴县中学监督(即校长)、重庆图书馆馆长、川东师范学堂(今西南大学)校长等职务。1912年,他与友人共同筹款创办了重庆第一家公共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并担任馆长。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和改革,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
陶闿士(1886年—1940年),今重庆市巴南区人。1901年进入川南经纬学堂就读,与吴玉章、黄复生、谢持等成为同窗。1904年左右,他开始在巴县开智学堂和川东师范学堂任教,致力于经史古籍的研究和教学。后受杨庶堪等人影响,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四川保路运动。为了支持革命,他卖掉了祖上留下的房产和田租契约,捐赠全部所得。在蜀军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文书局长,并主编机关报《皇汉大事记》,后受到孙中山的嘉奖。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因参与讨袁之役失败而被通缉,隐匿乡间。1923年,因病转向研究印度佛学,并在1925年前往南京支那内学院跟随欧阳渐学习佛学。1927年,他在家乡开设讲堂授课,因其学识渊博和擅长辞令,吸引了大量学生。1925年,他还参与了《巴县志》的编纂工作。
苏汰馀(1886年—1948年9月),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人。爱国民族实业家,中国纺织业巨子,“裕大华”传奇的奠基人。少年时期在其父的私塾中学习,后在重庆《广益丛报》担任编辑,因发表批评清廷的文章而遭到当局注意,最终出走汉口,在“德厚荣”字号就职。辛亥革命后,他与徐荣廷等人共同创建了楚兴公司,并于1921年投资白银210万两创建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又创建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创立了“裕大华”纺织工业系统。抗日战争期间,将武昌裕华纱厂内迁至重庆,并兴建广元大华纱厂、成都裕华纱厂,开设永利银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曾任湖北省商会会长、华商纱厂联合会湖北分会主席、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中国全国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货厂商联合会监事等职。
温少鹤(1888年—1968年),名嗣康,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早年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先后任巴县中学校长、巴县教育局局长、巴县教育会会长、重庆《商务日报》社社长、重庆商务总会事务所所长以及益商职业学校校长、董事长等职。曾被推选为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的负责人之一。1928年当选为重庆市商会主席并连任多年,同年发起创办重庆第一个自来水公司,后又参与筹建重庆大学。抗战时期发起筹组巴县汽车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重庆解放时,曾亲赴南岸海棠溪迎接解放军进城。解放后历任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委、主委,市民建主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回民文化协进会主委,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委,民建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饶国梁(1888年—1911年4月30日), 出生于四川大足县云路场(今重庆市大足区国梁乡)一耕读之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受黄兴派遣,饶国梁联络组织会党筹备广州起义。同年4月27日辛亥广州起义中,饶国梁身负重伤,1911年4月30日被害,年仅23岁。他被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遗体与同难烈士遗体共葬于黄花岗。
郭汝栋(1889年—1952年),重庆铜梁县人。重庆府中学堂肄业,加入同盟会,继入敢死队参加辛亥重庆独立。1912年,他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毕业后在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任职,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与护国战争和川滇、川黔战役。1926年响应北伐,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九师师长,后升任军长,参与四川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重创日军,但因身体原因于1938年辞职,返回四川休养。抗战胜利后,担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晋升陆军上将并退役。1949年成都解放后,他留在大陆,1952年病逝于成都。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吴棹仙(1892年—1976年),原名吴櫂仙,今重庆虎溪乡人。四川名医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医经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经方家,针灸学家。1915年毕业于重庆存仁医学校,解放前创办了“巴县国医学校”、“重庆中医院”等,1916年悬壶于重庆,1935年,创立重庆国医药馆,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起先后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1957年后调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曾任医经、针灸教研室主任,先后当选为重庆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四川省政协第二届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
沈懋德(1893年5月—1932年5月),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是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物理和天文,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发明了天体仪并绘制恒星运转图,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1923年拒绝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高薪聘请,回到中国,担任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堂(今武汉大学)物理学教授兼教务长。1927年,他受聘为国立成都大学理科学长兼物理系主任。在目睹四川的动荡局势后,沈懋德与几位同乡人士决定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以教育救国。他积极奔走,最终成功创办了重庆大学,并担任首任教务长,主持学校的教务工作,后因过度劳累而病逝。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重庆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