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浙江24个县(市、区)获得认定。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已有42个县(市、区)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总数居全国第一。
景宁中小学生在大均知行研训学校开展综合素质实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浙江24个县(市、区)获得认定。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已有42个县(市、区)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总数居全国第一。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是老百姓迫切的愿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就与老百姓的这个需求息息相关。通俗地说,进入这份名单的县(市、区),教育资源更为优质均衡,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机会也相对更多。
梳理浙江义务教育发展之路,不难发现,20多年来,从普及、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浙江总是能领先一步。2015年,浙江全部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2019年,海盐县、宁波市江北区成为全国最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且仅有的两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浙江入选16个。
浙江一直以来致力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浙江有哪些收获?接下来如何能更进一步?透过“优质均衡”名单,我们能获得不少启发。
各地难题不一,补齐短板校校达标
进入“优质均衡”名单并不容易。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时,会考核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共有32项具体考核指标。入选县(市、区)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需要“项项达标”“校校达标”。
“标准相同,但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各地情况不一样,面临的难题不一样。”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方红峰介绍,传统中心城区要解决人口流入多、学校场地紧张所带来的问题;山区海岛县需要解决人口变化带来的学校布局调整问题;产业密集地区外来人口流入大,则需要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这些都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举措。
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陈纪钢有20多年的督导经历,跑遍了全省县(市、区),积累了丰富的督导经验。这些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评估认定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总体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校际差异明显缩小,教育发展底部得到了有效抬升。“优质均衡”名单,见证了浙江教育资源补短板的努力。
常山县天马第一中心小学的变化,让不少参与评估的专家印象深刻。建校300余年,这所颇受当地老百姓认可的小学一直在原址办学。占地约10亩的学校有近千名学生,全校仅有两个专用教室,学生户外活动也仅有150米跑道的操场。
根据评估认定要求,中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要达14平方米,“天马”远达不到。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上学条件,借着评估认定的机会,常山县委县政府最终拍板:原地重建学校。新学校占地面积为原先的3倍,新增综合楼、风雨操场等设施,2023年该项目正式启动,预计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得知这个消息,不少家长都喜笑颜开。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也是评估认定的一项指标。当前,一些山区海岛县面临的难题是,留在当地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校甚至难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如何科学推进?
新学期伊始,位于景宁县城的红星小学欢声笑语。2021年以来,景宁推进山区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来自毛垟乡、鸬鹚乡、郑坑乡等8所小规模学校的上百名学生陆续进入红星小学等县城小学就读,并由政府兜底保障进城学生需求。
“这里不仅吃得好睡得好,而且能学到以前接触不到的课程。”2022年,汤林玲从全校仅有18名学生的郑坑乡中心小学来到这里,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六年级学生。
目前,浙江全省农村小规模学校已减少至150所,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根据评估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的就读比例,也要达到相关要求。近年来外来人口持续流入浙江,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已成为不少产业聚集地区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这个学期,江西籍五年级小学生万思伟从老家转学来到乐清市,他终于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乐清民营企业多、外来人口流入量大。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6.2万人,其中流动儿童5.1万人,占比31.5%,解决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尤为迫切。
2023年乐清出台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来乐清就业创业人员,其子女可在乐清读书,公办学校实行“零门槛入学、无条件转学”。万思伟的父亲万美林得知后颇为激动:“老人年纪大,在老家照顾孩子很辛苦,我们也想把孩子接到乐清,多陪伴孩子。”今年2月,万美林提交入学申请,3天后就接到了通知。根据申请志愿,教育局就近安排万思伟在北白象镇第五小学就读。
打通“任督二脉”,山海城乡同享“优教”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正倒逼教育公平进一步破局。各地以教师轮岗、云端课堂等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壁垒,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的统筹存在困难,该如何解决?”这是督导组多次提到的问题。在不少专家看来,实现义务教育教师校际均衡流动,才能真正打通优质均衡发展的“任督二脉”。在这方面,海盐的探索引发了关注。
“注意手势和表情的配合,语速再放慢些。”海盐官堂小学演播厅内,王丽勤老师正带领4名学生进行朗诵技巧训练,为县里即将举办的诵读比赛作准备。舞台上,学生们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充满自信。
10年前,王丽勤主动申请从县城的海盐实验小学调入位于秦山街道的官堂小学。王丽勤发挥朗诵特长,带领学校老师编写12册《“声动童年”言育课程》教材,涵盖朗诵、相声、舞台剧等课程。
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4年起海盐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工作。近5年,海盐35%的义务教育教师参与城乡轮岗,其中38.5%为骨干教师。
对山区海岛县来说,教师的流动远没有想象中容易。前些年,岱山海岛学校的老师需要坐船到本岛培训或到离岛送教,时常遇到大雾或大风天气,教研活动也因此停滞。
教师流动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作为2024年全国唯一进入“优质均衡”名单的海岛县,岱山县进行了持续探索。
2021年建立的“岱山城乡教共体平台”面向全县教师开放,通过同步课堂、网络研修等方式,让全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如今该平台总共已进驻百个名师、教共体教研大组和网上学科教研室。
“这个平台化解了我们因地域阻隔而带来的优质资源共享难题。”岱山县衢山镇敬业小学教师林晓晓说,有了教共体平台后,可以经常跟全县的优秀教师互动交流。
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多学生?2024年进入“优质均衡”名单、全国首创集团化办学的杭州西湖区,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2022年8月,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和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牵手”成为共同体,这也是该区名校集团化迭代创新的举措之一。
“两所学校都在翠苑片区,均为24个班、中等规模。”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校长田巧玲介绍,两校“牵手”不只是教师交流互换,更是深度融合。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有着独特的教研资源,而翠苑二小在科研方面有优势。如今,两校之间教师交流的比例近一半,可共享专家资源、开展联合教研。此外,两校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当前西湖区形成了名校集团、紧密型共同体、区域联盟、跨区域办学等办学新样态,优质资源辐射引领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介绍。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教育优质资源的阳光洒向更多的孩子。
在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殿兵看来,当前浙江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借力集团化办学辐射优质资源,都是从机制层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激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动能。
注重全面发展,培养能力发挥个性
当义务教育的硬件、制度和机制逐步完善,无论是评估认定的标准,还是老百姓的需求,都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陈纪纲认为,“优质”的表现之一在于学校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各地学校硬件、师资等差距缩小,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能力培养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这方面,2023年进入“优质均衡”名单的绍兴市柯桥区不乏亮点。柯桥区平水镇虽然位置比较偏远,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平水镇中心小学打造了“唐诗之路”教学空间,以诗歌带动书法、茶艺、戏曲等地域文化的融合学习。学生将唐诗知识做成数据包,机器人小车可在铺开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上一边行进一边进行智慧讲解。
不仅是平水镇,柯桥其他乡镇学校也各有特色。“鼓励学校在特色方面下功夫,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柯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柯桥区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课后服务,其中1000多万元培育支持300余个区级体育、艺术、科创、人文等重点社团,此外将“特色发展”纳入学校的年终考核。
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围墙,更多地区正在探索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
8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杭州市上城区中小学的“亲子家庭日”。四年级男生亮亮的爸爸登录“淘活动”平台,预约了眼镜博物馆的爱眼护眼科普研学。参加完活动,他赞不绝口:“和孩子一起参观了各式各样的眼镜,我们希望他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保护眼睛。”
作为杭州首个全公益性质的青少年研学平台,“淘活动”接入家校政社各领域资源,供给校外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有丰富多样的课程任学生挑选,所有课程周周爆满,目前已有419家机构场馆入驻,累计开展活动6000余场,参与学生超14万人次。
从教育部评估认定结果来看,虽然近年来势头不错,但浙江义务教育也有难题待解。比如评估标准要求,所有学校相关科目的学生学业水平校际差异不能超过特定数值,浙江还有一些县(市、区)无法达到,甚至差距不小。“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决定未来浙江义务教育向前奔跑的速度。”方红峰说。
当前,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影响着教育资源供给和布局,此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为新趋势,这些都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向未来,浙江如何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这张牌?
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华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尚未实现优质均衡地区的精准指导和动态监督。通过建立差异化的帮扶机制,确保全省不留短板;另一方面,要对已达标地区实施常态化巩固和创新。在保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数字化赋能、跨区域资源共享等创新实践,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浙江样板”。
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浙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这条路,将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得更远。
【新闻+】
浙江42个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
2019年:2个
嘉兴市海盐县 宁波市江北区
2023年:16个
杭州市:上城区、滨江区
宁波市:奉化区、北仑区
温州市:龙湾区
湖州市:德清县
嘉兴市:平湖市
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
金华市:磐安县
衢州市:江山市、龙游县
舟山市:岱山县
台州市:天台县
丽水市:松阳县、遂昌县
2024年:24个
杭州市: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富阳区、桐庐县
宁波市:海曙区、镇海区、鄞州区
温州市:瓯海区、洞头区、乐清市
嘉兴市:海宁市
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县
金华市:兰溪市、武义县
衢州市:常山县
舟山市:普陀区、嵊泗县
台州市:三门县
丽水市: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