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没亮,老李就起来了。屋外的露水打湿了他堆在门口的草鞋,穿上冰凉凉的,他也不在意,径直朝着村后的山坡走去。八月末的桃源村,空气里混着晨雾和土腥气,偶尔能闻到几缕甜丝丝的味道——那是板栗花的香气。
天没亮,老李就起来了。屋外的露水打湿了他堆在门口的草鞋,穿上冰凉凉的,他也不在意,径直朝着村后的山坡走去。八月末的桃源村,空气里混着晨雾和土腥气,偶尔能闻到几缕甜丝丝的味道——那是板栗花的香气。
老李的板栗林子快四十年了,从公社分田到户那会儿就开始种。别人都种水稻、玉米,他却看中山坡上的那片荒地,硬是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当时村里人笑话他:“李根生啊李根生,你脑子是不是有毛病?那山坡上种啥不好,种板栗?十年八年都结不了几个果,你吃啥啊?”
老李不言语,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那片山坡,一年年过去了。
板栗树长得慢,真正能挂果要七八年,到结果多的时候,村里人的讥笑声才少了些。但这几年,随着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村里已经听不到多少笑声了,老人小孩居多,偶尔有几户还在种庄稼的,也只是为了不让土地荒着。
“铛铛铛”——村口的大喇叭响了,是村支书老赵的声音:“通知全体村民,今天下午两点,李根生家的板栗开始收了,有空的老少爷们可以去帮忙,按劳取酬…”
老李摇摇头,这广播喊了也白喊。去年来了三个人,前年来了五个,大前年来了七个,一年比一年少。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来捡板栗?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板栗壳上的刺扎手,一天下来手指头全是血口子,挣不了几个钱,谁来啊?
老李的裤兜里有个旧手机,儿子李小东从广州寄回来的,说是换了新的,这个给他打电话用。手机上只有一个号码——儿子的。老李摸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又放回去了。
天光渐亮,老李看着满山的板栗树,今年挂的果比去年还多,绿色的刺球密密麻麻的,秋风一吹就得落。他坐在土坡上,掏出一截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
“老李!”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山脚下传来。老李眯着眼看去,是隔壁组的李猫,弓着背,手里还拎着个黑塑料袋。李猫不姓李,因为小时候偷东西,被人叫做”小偷猫”,久而久之就成了李猫。
“咋啦,一大早的?”老李问。
李猫搓着手,笑嘻嘻地走过来,坐在老李旁边:“老李啊,我那儿子下个月结婚,手头紧,能不能借我五千块钱?”
老李抽了口烟,吐出一个烟圈:“我哪有钱啊,你看我这板栗,到现在都没人来收。”
李猫往老李的板栗林子里看了看,搓了搓手:“老李,我知道你有钱,你儿子在广州赚大钱呢,一定给你寄钱回来。你借我五千,过完年我一定还你,还给你利息。”
老李不说话,只是抽烟。
“要不这样,”李猫从黑塑料袋里掏出一个塑料饭盒,打开,里面是几块红烧肉,油汪汪的,“我媳妇刚做的,给你尝尝。我知道你一个人,也没人给你做好吃的。”
老李看了看饭盒,又看了看李猫,突然笑了:“成,我借你钱,不过有个条件。”
“啥条件?你说!”李猫眼睛一亮。
“你帮我收板栗,十天。工钱一天两百,我再借你三千,凑够你要的五千。”
李猫愣了一下,看着满山的板栗树,有些犹豫。
“怎么?不愿意?那就算了。”老李作势要站起来。
“愿意愿意!”李猫赶紧说,“不过…老李,你收这么多板栗干啥啊?现在谁还吃板栗啊,卖也卖不出去啊。”
老李没回答,只是指了指远处的一片空地:“明天早上六点,那儿等我。”
第二天一早,李猫果然来了,还带了个工具箱。老李给了他一副厚手套和一顶草帽:“戴上,别让刺扎了手,太阳大了。”
李猫嘟囔着:“这年头谁还吃板栗啊,超市里都是机器剥的…”
老李不理他,自顾自地干活去了。
下午,村支书老赵骑着三轮车来到山脚下,喊道:“老李,来了一辆大卡车,说是来收板栗的!”
老李和李猫赶紧下山。果然,村口停着一辆大卡车,车上下来一个年轻人,二十五六的样子,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不像是干农活的。
“请问是李根生老先生吗?”年轻人问。
老李点点头:“我是。你是?”
“我姓陈,城里板栗加工厂的。听说您这边的板栗品质特别好,所以特地来收购。”
李猫在旁边听着,惊讶得嘴都合不拢了。
年轻人又说:“李老先生,我们厂是做板栗深加工的,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您的板栗林子我们已经考察过了,品质很好,而且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
老李平静地问:“收购价多少?”
“六块一斤,全收。”
这下不仅李猫,连一旁的村支书老赵都惊呆了。去年板栗才卖两块钱一斤,已经是高价了,现在一下子涨到六块!
老李想了想,说:“成交。不过我有个条件。”
“您说。”
“你们厂要长期收购,不能一年两年就不来了。”
年轻人笑了:“李老先生放心,我们已经和日韩签了五年合同,每年至少需要五十吨板栗。您这边的产量我们都调查过了,每年大概能产三十吨左右,还不够我们用的。”
就这样,合同很快签了下来。老李让李猫和老赵去通知全村人,有愿意来帮忙收板栗的,工钱一天两百块,管午饭。
消息一传开,当天下午就来了二十多人,第二天来了四十多人。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板栗刺扎破了手也不喊疼。三天下来,整个山坡的板栗都收完了,足足装了六大卡车。
李猫那十天根本没干完,第四天就拿到了五千块钱。他不好意思地对老李说:“老李,我错看你了。你…你这板栗林子真值钱啊。”
老李笑笑,没说话。
收完板栗后,老李突然做了一件让全村人意外的事——他买了一辆七座的商务车,还考了驾照。
“老李疯了吧?七十多岁了还学开车?”村里人都这么说。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老李考过驾照后,每天早上七点,都会开着车去村里接老人。先是接村东头的张大爷去镇上医院看病,然后接村西头的王婶去镇上菜市场卖菜,中午再把他们接回来。遇到下雨天,老李还会接送上学的孩子。
一开始,老人们不好意思坐老李的车,都推辞说:“老李啊,你咋这么好心呢?我自己走得了。”
老李就说:“坐吧,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我儿子给我买的车,不开白不开。”
慢慢地,大家习惯了老李的好心,村里的老人小孩都爱坐他的车。有时候车坐满了,老李就说:“等我送完这批,再来接你们。”
一天,李猫坐在老李的车上,忍不住问:“老李,你这是打算当村里的免费司机啊?”
老李笑了笑,说:“我就是闲不住。”
李猫却摇摇头:“我看你不是闲不住,你是…你是想…”
李猫没说完,因为老李突然停下车,指着路边说:“你看那儿荒着的地,明年我打算再种些板栗树。”
李猫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老李,你是想让大家都种板栗?”
老李不置可否,只是说:“你也可以试试,反正你家后山也是荒着。”
李猫挠挠头:“可是,板栗树要七八年才结果啊…”
“七八年很快的,”老李望着远处的山坡,“我种了四十年,不也等到了今天。”
第二年春天,桃源村的山坡上多了几片新的板栗林,其中就有李猫的那片。
老李依然每天开着他的车,接送村里的老人孩子。大家都叫他”板栗李”,也有人叫他”板栗车”。
夏天的一个傍晚,老李接完最后一批老人回家,在村口遇到了从城里回来的村支书老赵。
“老李啊,”老赵神秘地说,“你儿子给我打电话了,说他下个月要回来,还要带个女朋友回来看你!”
老李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他的儿子李小东已经三年没回家了,说是在广州工作忙。
“那…那挺好的。”老李摸出烟,递给老赵一根,自己也点上一根,“小东这孩子,从小倔,说城里好,就一定要去城里。”
老赵接过烟,说:“现在不是挺好的嘛,在城里有出息了。听说还是什么经理呢!”
老李吐出一口烟,笑而不语。
其实只有老李知道,他的儿子李小东并不是什么经理,而是那个板栗加工厂的老板。当年小东高中毕业,执意要去广州打工,老李没拦着。小东走的时候,老李只说了一句话:“记得回来。”
小东在广州打了三年工,存了点钱,又去了日本留学,学的是食品加工。回国后,他发现日韩对中国的板栗很感兴趣,而国内的板栗产业却很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于是,他贷款开了一家板栗加工厂,主做出口生意。
为了找优质的板栗源头,小东回到了老家桃源村,发现父亲种了几十年的板栗林,竟然是最适合加工的品种。
当年那个收购板栗的”陈先生”,其实是小东派来的厂里技术员。小东不想让父亲知道是他在背后操作,只是默默地以高价收购父亲的板栗,还承诺长期合作。
老李其实早就猜到了。那天技术员来的时候,他就觉得眼熟,后来才想起来是儿子大学同学的弟弟。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按照儿子的意思,继续种着他的板栗。
李小东寄回来的那部旧手机,老李其实很少用。因为他担心一个人久了,会不自觉地向儿子倾诉孤独。他宁愿让儿子以为他过得很好,不需要担心。
花了四十年时间,等待板栗结果。又花了二十年,等待儿子回来。
老李看着满山的板栗树,想起了当年第一次种下树苗时的情景。那时村里人都笑话他傻,可他却坚持了下来。他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无论是种板栗树,还是等儿子回来。
夕阳西下,老李开着他的商务车,载着几个老人,缓缓驶过村口。车窗外,新栽的板栗树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他们招手。
“老李,”车上的王婶问,“你说,我明年种的板栗,能卖出好价钱吗?”
老李笑了:“那当然。只要你肯等,总会有收获的。”
车子驶入夕阳,渐渐远去。村口的大喇叭又响了起来:“通知全体村民,明天上午有关于板栗种植技术的培训课,有兴趣的村民请到村委会参加…”
广播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就像四十年前老李第一次听到的那样。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人再笑话他了。
因为他们知道,老李是对的。有些事情,值得等待。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