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组诗的题目叫《青州杂咏》,一共五首诗,都到了第四首了还没进青州城,这“咏”是够“杂”的了,可这“青州”却有点名不符实啊。真是这样吗?不是的,因为临淄清朝时属于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所以蒲松龄一路上写的都是青州府地面上的景观,并没有离题。
王光福 刘 悦
这组诗的题目叫《青州杂咏》,一共五首诗,都到了第四首了还没进青州城,这“咏”是够“杂”的了,可这“青州”却有点名不符实啊。真是这样吗?不是的,因为临淄清朝时属于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所以蒲松龄一路上写的都是青州府地面上的景观,并没有离题。
最后这一首由写景转为写人,写青州府的女人。老蒲真是越老越年轻,这次考试也蛮有把握,所以《聊斋志异》中写了那么多美女还没写够,还得再写写青州城的美女。青州城是府治所在地,一切都比淄川县城高一个档次,美女也当然不例外。
“随地束妆自觉工”,这一路走来看到青州地界的妇女是随着各地的风俗打扮起来,每一种打扮都感觉很工巧。“束妆”,收拾整理服饰和修饰容貌。“工”,精致,工巧。“青州十里有殊风”,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不同俗,所以就有不同的梳妆打扮,青州地面上当然也是这样。“殊风”,风尚不同。
“高髻”,就是高高的发髻,是汉朝时盛行的妇女发型。《后汉书·马援传》云:
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译文:
长安人传说:“城中的人喜欢高髻,四方的人就把发髻弄得有一尺高;城中的人喜欢宽眉,四方的人就把眉毛画得有半个额头那么大;城中的人好穿大袖子衣服,四方的人就用整匹布来做袖子。”虽然是游戏之言,却也说出了部分事实。
唐朝人也有喜欢这种高髻的。唐人康骈《剧谈录》卷下《玉蕊院真人降》说:
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绿绣衣,乘马,峨髻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约,迥出于众。
译文:
忽然一天,有一位女子大约十七八岁,穿着绿色的绣衣,骑着马,高高的发髻梳成两个鬟形,没有戴发簪耳坠等首饰,姿容非常含蓄委婉,超出众人一大截。
蒲松龄说,青州城内不愧是汉族遗风之地,到现在还时兴这种高高的发髻。“犹自”,尚且,仍然。“城中犹自兴高髻,绕出城门便不同”,可是出了城门呢?一出城门女人们的发型就不一样了。
汉唐时期是城外的人跟着城里的人学,现在是城外的人不再跟着城里的人学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这里的城里只是府城而不是京城,汉唐时候女人们是跟着京城学习的。这说明,现在青州城里的女人们没有与时俱进,在服饰打扮上太守旧,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来源:夕阳红似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