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构建科学传播实践育人思政新形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03:39 1

摘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2年来,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大力开展科普实践,创建党建引领的“数理之美”科学传播实践育人品牌,以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传播为核心,通过网络传播、场馆浸润、实践服务、科学宣讲“四态融合”的传播路径,构建本研贯通的科学传播实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2年来,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大力开展科普实践,创建党建引领的“数理之美”科学传播实践育人品牌,以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传播为核心,通过网络传播、场馆浸润、实践服务、科学宣讲“四态融合”的传播路径,构建本研贯通的科学传播实践育人思政新形态。

网络传播:“乔老师在线”与“swust数理之美”

数理学院党委自1999年起领衔建设“乔老师在线”网络专栏,围绕物理主题,由退休党员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并逐步拓展至科普领域,在线问答超10万次。近2年来,学院党委升级“乔老师在线”品牌,由师生党员共建,老师指导本研学生党员成为“小老师”,通过线上线下物理同训练,带出“小老师”200余名,指导学生2000余名。在此基础上,学院推出由学生党员团队运营的科普公众号“swust数理之美”。公众号通过“数理科普、数理实验、科学家精神”三大板块,面向学生群体为主的公众开展网络科学传播,并穿插线下数理科普活动,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搭建起用通俗语言学习数理知识的交互平台。

场馆浸润:中国科技城光学科普基地

数理学院党委在学校和绵阳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启动中国科技城光学科普基地建设。基地以“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传播为目标,以“前沿光学参观与实验观摩、光学历史与光学科学家精神学习、光学科普实验体验”为内容,整合“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光学实验室”,新建光学科普微广场,基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由师生党员团队面向青少年,以“龙山星火”参观、研学等方式开展“迎进来”光学科学传播。基地建成后,已接待包括西藏拉萨、四川汉源、四川绵阳各地的科普来访21场,服务2000余人次,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新阵地。

实践服务:“数理之美”科普大篷车

“数理之美”科普大篷车由光电系党支部、本研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群团共建,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活动深度整合,面向以青少年为主的公众群体,“走出去”推广普及数学物理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提升大众科学素养。近2年来,先后服务四川绵阳、凉山、雅安,贵州遵义,新疆喀什等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其中,为期3个月的“数理之美·智润彝乡”专项行动运用科普讲座、研学参观、实践体验、科普夏令营等多种方式,激发彝乡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塑造其科学精神、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反响热烈。大篷车团队获评全国示范性团队、全国重点团队、四川省重点团队和四川省优秀品牌,受邀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和川渝科普大会进行现场展示。

科学宣讲:“数理之美”科学传播宣讲团

为准确、有效开展科学传播,深入浅出讲清讲透数理科学,数理学院党委启动“数理之美”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提供经费与专业能力辅导,引导学生利用科技文体活动平台,将课堂知识学深悟透。党委书记领衔“数理之美”文化育人教师团队,对学生科学与公众话语体系表达转化进行指导,打造了“数理之美”科学传播宣讲团和“‘中国科技城光学科普基地’讲解”“‘数理之美’行走的光学课堂”“数理科学家奋斗故事”等系列宣讲主题,有效服务中国科技城光学科普基地、科普大篷车和数理文化节等。

实践育人体系成效显著

数理学院构建的“数理之美”科学传播实践育人体系,成效显著。近2年来,学生参与科学传播实践超过1000人次,专业知识得到有效强化,科普表达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大幅增强,科技活动参与率提高20%,学生获“挑战杯”全国银奖在内的科技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41项。在科学传播的组织实施中,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和创新性应用能力得到增强,他们将科学传播与思想引领相结合,运用物理实验解析诚信故事的视频获四川省二等奖;在深入社会的科学传播服务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高度激发。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数理之美”科学传播实践育人体系对学生学业与思政引领起到了双提升效果,是实践育人思政的新范式。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