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过去五十年,无数企业从高光跌落凡尘,也有少数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时间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它不语,却从不说谎。它会放大价值,也会揭穿泡沫。与其说时间是一种经济变量,不如说它是检验企业本质的显影剂。
正文字数丨 1963 字
预计阅读丨 5 分钟
“时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却是伟大企业的朋友。”
这句出自查理·芒格的名言,用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商业世界最深刻的规律之一。
回顾过去五十年,无数企业从高光跌落凡尘,也有少数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时间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它不语,却从不说谎。它会放大价值,也会揭穿泡沫。与其说时间是一种经济变量,不如说它是检验企业本质的显影剂。
一、时间是企业价值的放大器
复利的魔力,需要时间作为杠杆。真正具备现金流、品牌力和用户壁垒的企业,在时间中会愈加厚重和强大。它们的增长并非靠爆发力,而是靠持续性。它们欢迎时间,因为时间能带来信任、势能和系统优势。
长期主义的价值,在于把短期的确定性让渡给长期的确定性。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靠的是日复一日的产品打磨、技术积累、品牌塑造与客户沉淀,最终形成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而平庸企业的增长,往往是“时间的敌人”。靠补贴、风口、财技起势,看似风光,实则虚弱。一旦时间拉长,它们就会暴露出盈利模式不清晰、客户关系不稳固、战略重心漂移等致命问题。
时间最终会把价值和妄念,清晰地区分开。
二、时间彰显的是组织质地
短期靠个人,长期靠组织。
伟大企业的竞争力,从来不仅仅靠一两个明星,而是靠底层组织系统的稳定性与进化力。制度、流程、文化、人才,这些“慢变量”才是企业真正的根基。
华为连续八年发布“组织活力报告”,通过干部轮岗制、责任导向机制和“战略预备队”,将组织能力沉淀为公司的长久资产;腾讯依靠“赛马机制”激发内部竞争和创新,才有了微信的诞生;美的通过产销协同,实现了从制造到供应链的全链条提效,形成时间沉淀下的系统能力。
而平庸企业的问题,恰恰在时间中被放大。浮于表面的组织结构,经不起岁月考验;人治依赖、高层频繁更替、机制失效、文化空心化……这些短期也许还能维持运转,长期则注定是企业滑落的引线。
真正有韧性的组织,能在时间中自我进化,不断脱胎换骨。
三、时间始终站在长期主义者一边
战略的底层逻辑,是穿越时间的能力。伟大企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始终坚持一个方向,在别人放弃时选择继续,在别人浮躁时选择深耕。
比亚迪用二十年打磨电驱和电池垂直整合体系,即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被看好的年代也未曾偏航,如今终成世界巨头;宁德时代早年默默研发BMS(电池管理系统),最终凭借技术积累构筑起护城河。它们用时间换来了确定性。
正如张磊所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相反,平庸企业常常陷于“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今天押宝直播,明天炒作元宇宙,后天又ALL IN AI……看似反应迅速,实则方向混乱。缺乏战略定力,极其容易迷失。
真正的战略,是敢于说“不”的定力,是勇于放弃的清醒。
时间不宠幸那些投机者,却总是奖励那些从一而终的人。
四、时间偏爱有“内在一致性”的公司
伟大企业之所以能穿越周期,关键在于“内在一致性”——战略方向、组织能力与文化信念彼此统一、互为支撑。
它们懂得经营“慢变量系统”:产品体验、客户关系、人才梯队、品牌认知、技术积累……这些看似进展缓慢的能力,一旦构建完成,便具备强大的穿透力与抗周期能力。
苹果从乔布斯时代的“终局决策法”,到库克时代的供应链极致管理,一直围绕“用户体验”这一核心,从未偏离;华为将“以客户为中心”嵌入研发流程、组织架构与激励制度,哪怕在芯片断供危机中,仍能凭借技术储备杀出重围。
相比之下,平庸企业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内在结构割裂。战略说一套,执行做一套;文化写在墙上,行为浮于表面;组织松散、责任模糊、价值观扭曲……最终形成一种“内耗型成长”,看似前行,实则内力枯竭。
如果说“快变量”决定企业当下能走多快,那么“慢变量”决定企业最终能走多远。真正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耐得住性子,稳扎稳打地经营结构性优势的人。
/ 写在最后:成为时间的朋友 /
时间是一把刻刀,能雕刻出伟大,也能暴露平庸。
它让虚火慢慢熄灭,也让真金愈加璀璨。它不会主动选择站在哪一边,但它永远站“长期主义”。
平庸企业在时间中消耗信任,伟大企业在时间中积累信任。那些坚守客户价值、构建组织能力、坚持战略定力的企业,终将在时间的洗礼中脱颖而出。
不怕时间长,只怕方向错。
别急于求成,更要专注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物。
愿我们都成为时间的朋友,不负青春、不负岁月、不负初心。
“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梭罗,《瓦尔登湖》
”
再读《好战略,坏战略》
从管控到赋能,如何激活员工潜力?
读完这21句话,或许你能更深刻地理解华为的成功
2025年度策略:低功耗生存
2025年度品质:追求精确
2025年度精神: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2025年度方法:构建系统而非执着目标
2025年度原则:回归常识
2025,进入未知
来源: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