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病”患者手术后会算1+1=2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08:06 2

摘要:67岁的张某芬女士(化名)家住齐市,曾是一名数学老师,2019 年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AD),继发帕金森综合征。记忆力持续减退,性格也改变,孤僻古怪,焦虑暴躁。开始出现拒绝吃饭,抗拒吃药的情况,与人交流也变得异常困难,不仅生活自理能力严重退化,甚至连大小便都

6年悉心照料 家属濒临崩溃

67岁的张某芬女士(化名)家住齐市,曾是一名数学老师,2019 年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AD),继发帕金森综合征。记忆力持续减退,性格也改变,孤僻古怪,焦虑暴躁。开始出现拒绝吃饭,抗拒吃药的情况,与人交流也变得异常困难,不仅生活自理能力严重退化,甚至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照料她的每一顿饭都无比艰难,常常追着喂半天,可她却突然一把将饭菜打翻在地,场面一片混乱。“这个病谁摊上谁崩溃,太折磨人了!”张女士的老伴儿陈先生(化名)感慨地说。

不到黄河 心不死 有希望就得治

这些年来,陈先生带着张女士跑遍了各地医院,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曙光。“前些年,都当成抑郁症治了,药一把一把吃,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吧,有希望就得治!”陈先生激动地说。他们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均收效甚微。张女士的病情犹如失控的列车,急速下滑,甚至连“1+1=2”都算不出来。听朋友介绍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王智教授团队能够治这个病,陈先生决定带着她来试试。

从需要搀扶 走路僵直 到独立行走

在远东医院,业务院长、神经外科主任王智教授亲自接诊了张女士一家,此时张女士已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第6期,也就是出现了人物定向障碍,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属于重度痴呆,继发帕金森综合征,身体僵直,只能靠家人搀扶行走。经多学科专家会诊,符合手术条件。

王智教授团队为张女士成功实施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张女士刚被推出ICU,一眼便认出了守在一旁的陈先生和妹妹,并准确地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她这个眼睛就明亮有神了,不那么呆滞灵活了,你给她交流的时候她不呆了!”陈先生无比欣喜。在经历了药物的戒断反应后,张女士的病情开始逐步恢复,在家人的帮助下练习独自站立行走。到了第四天晚上,令人惊喜的一幕再次出现,张女士摆脱家人的辅助,可以独立行走,尽管脚步还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如今,张女士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年龄,主动张嘴吃饭,与之前拒食相比进步巨大,与人简单交流,作为曾经的数学教师,久违的“1+1=2”终于能准确说出答案,微创手术为她的病情带来了显著改善。

3.5小时 唤醒消失的记忆

王智教授介绍说:目前国内有百余家大型三甲医院,都在应用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DC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重建颈部淋巴回流通道,加速患者大脑有害物质代谢及炎性介质的清除,降低颅内淋巴系统的压力,改善淋巴系统的顺应性,从而逆转大脑的退行性改变,使病人能够达到其他治疗方式很难实现的改善效果。

本例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历经3.5小时,将手术视野放大16.7倍,患者术后病情平稳,症状全方位明显改善,家属也非常满意。术后第6天,患者已顺利出院。

这个患者,就诊时已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第6期,属于重度痴呆,时间、地点、人物定向都缺失了,如果能在4和5期手术,疗效会更为理想。考虑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后续仍需细心照护和持续的认知康复训练,但病情的点滴好转,对于历经6、7年漫长治疗,遭遇无数磨难,用尽各种治疗方法也无法阻断病情继续恶化的家庭来说,无疑带来了一丝希望。相信通过DCLVA手术可以帮助更多的阿尔茨海默病人守护记忆的灯塔,唤醒沉睡的星光,为患者的家庭带去全新的生活。

专家简介

王智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首届龙江名医。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业务院长,卒中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神经外科主任。

曾任职:哈医大四院微创神经外科主任、党支部书记。

40年来,累计完成各类神经介入、颅脑/脊柱脊髓疾病显微手术及其它外科手术万余例。

擅长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脊柱疾病的显微手术及介入治疗,技术娴熟。

对于垂体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手术治疗。

学术地位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生提醒:这5种疾病,多喝水就可以预防!

寿命或被悄悄“偷走”!有这些生活习惯的人可能与长寿无缘?

猝死前1小时,身体会发出这些预警,千万别忽视!

编辑:胥岩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来源:女人健康最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