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爱和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满足其情感需求,开设公益课程,教其手机使用和防诈知识。
你身边有爱看直播的老年人吗?
尬演、卖惨、AI换脸
包治百病的“神药”
能保值升值的“古董字画”
学后就能日进斗金的绝密课程
......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触网增多
利用直播间“坑老”的案例层出不穷
且手段依托互联网更隐蔽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齐秀敏建议:
●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设 “诱导性消费欺诈” 专章,明确从重处罚;
●多部门协同,用信息化手段互通线索;
●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简化老人举报流程;
●关爱和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满足其情感需求,开设公益课程,教其手机使用和防诈知识。
那么
这些网络骗局到底有什么“魔力”
要如何防范?
专坑老年人套路“三步走” 经过梳理发现,这些直播间有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操作套路和模式,使得老人们深陷其中。
套路一:低价走量,逐步培养购买习惯
有家属表示,老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买这些高价的假古董,此类直播间往往都是通过用低价的生活用品吸引老人,或将价格极低的产品与高价商品混卖的方式来诱导购买。
套路二:剧本演绎,话术烘托紧张气氛
今天拍下,几个月后就会疯狂增值,是吸引老人深陷直播间的常见话术。
不少主播还会利用信息差,给自己打造有钱人设,让粉丝相信这些商品真的极具收藏价值。
主播话术的转变,也给警方最终认定是夸大宣传还是诈骗带来困难。
套路三:规避审查,不断开新店铺
令家属们困扰的,还有不断更换的直播间。主播通过开小号、新号,甚至引流至群聊等渠道,一方面使得购买金额过于分散,家属们退款困难;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逃避多方审查。
如何提高老年人对新骗术的认知 那么,如何提高老年人对新骗术的认知,防范“坑老”套路?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认为,老年人沉迷于直播间的假古董,反映出网络环境下的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没有适应新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节奏和步伐。比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强调网络的分级分类管理,那么是不是可以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无理由退货时间翻一倍;七十岁或者几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绝对的反悔权。”
从网络生态治理及直播内容管理的角度来说,胡钢认为,对销售此类商品的直播间,还应加强行为监管,最终通过政策、法律的完善遏制乱象,各方面要共同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完善老年人网络消费管理之外,更需要家人、社会帮助老人对新事物树立正确认识。
“管的方面,要加大网络消费管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提高老年人对这些新的兜售、销售模式的认识。既要有宣传,也要有家人对老人的关心,特别是在进行防诈骗宣传时,及时告知诈骗手段中的虚假信息,让老人与时俱进地去更新对社会的了解。”杜鹏说。
如何防范直播间诈骗?
1.不论在哪个平台购物,务必选择官方渠道付款,切勿添加陌生微信私下交易!
2.观看直播时,请保持清醒、擦亮双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涉及金钱的打赏和转账等行为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3.,一旦发现被骗,及时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电话报警。
最后提醒
老年人上网时
应警惕直播间剧情
切勿贪图小便宜
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
若确需进行转账
也千万妥善保留
原始聊天、转账等记录
来源: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