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胎盘都去哪了?吃了胎盘可以大补吗?医生给出了答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09:32 2

摘要:是否如坊间传言所说“吃胎盘可以大补”?医学界对此有怎样的态度?医生在临床中是否鼓励这种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胎盘的去向与其背后的医学科学。

在一场新生命降临的奇迹背后,除了婴儿的诞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器官悄然完成了它的使命——胎盘。

这个一手承担着母婴生命纽带的器官,在分娩后被排出体外,许多产妇和家属对此充满疑惑:胎盘究竟会如何处理?

是否如坊间传言所说“吃胎盘可以大补”?医学界对此有怎样的态度?医生在临床中是否鼓励这种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胎盘的去向与其背后的医学科学。

胎盘是维系母婴生命的关键器官,它在整个妊娠过程中承担着营养输送、废物排泄、激素分泌、免疫保护等多重功能。

从解剖学角度看,胎盘是一种临时性器官,由胚胎滋养层和母体子宫蜕膜共同构成。胎盘通过脐带与胎儿相连,是胎儿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

在分娩完成后,胎盘随即娩出,医学上称为“胎盘娩出期”。在正规三甲医院,胎盘作为医疗废物被统一收集处理,具有潜在生物风险的组织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正因为胎盘可能含有血液、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随意处理或者食用存在巨大健康隐患。

关于“吃胎盘是否大补”这一问题,坊间流传的说法是胎盘富含蛋白质、激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气养血”“延缓衰老”等作用。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曾在2017年发布报告,警告产妇服用经过脱水处理的胎盘胶囊后,其新生儿出现B群链球菌感染,明确指出胎盘制品可能成为致病源头。

从营养成分上分析,胎盘确实含有一定的蛋白质、铁、激素和微量元素,但其含量与普通肉类相差不大,所谓“灵药”之说并不成立。

更重要的是,胎盘内存在的激素成分(如雌激素、孕激素)未经科学提纯,盲目摄入可能破坏人体内分泌平衡,诱发乳腺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

中医古籍中确有“紫河车”之名,即干制人胎盘,被列入《本草纲目》之中,认为其具有“补肾益精、养血润肺”的作用。

但需要明确的是,古代中医所使用的胎盘并非随意处理,而是经过严格炮制加工,且仅在特定疾病情况下使用,绝非日常食补之道。

从西医角度来看,胎盘作为一种组织器官,其内含有多种潜在病原体和激素,未经处理直接食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尤其是对免疫力低下者、新生儿及产妇而言,风险更高。

2015年发表在《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上的一篇系统综述指出,缺乏关于人类食用胎盘的长期临床研究,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无定论。

针对“胎盘食用是否可治疗产后抑郁”的观点,也有待商榷。虽然部分动物研究显示胎盘摄入可改善产后行为,但在人类研究中并无确切数据支持。

产后抑郁的病因复杂,涉及激素波动、心理刺激、社会支持缺失等多种因素,其治疗应依赖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与家庭支持等综合手段,而非迷信某种“灵丹妙药”。

医生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产妇家属提出“能否带回胎盘”的请求,这种需求多出于传统观念或误信其保健功效。

医院通常会尊重患者意愿,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允许带走,但会明确告知潜在风险,不建议生食或自行加工。

如果确需使用胎盘入药,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炮制,避免直接摄入。围绕胎盘这一器官,近年来还兴起了“胎盘干细胞”研究。

科学家发现胎盘中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在组织修复、抗炎治疗、抗衰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糖尿病足、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不过,这一领域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临床应用,普通公众不宜盲目追捧。

从疾病防治角度来看,产后恢复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摄入胎盘,而在于科学坐月子、合理饮食、心理调适与产后复查的规范执行。

西医强调营养均衡、激素水平监测与心理支持,中医则注重调和气血、温经散寒、固本培元。二者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帮助女性度过产褥期。

例如,中医常采用当归、生化汤、黄芪、党参等药材调理产后体虚、恶露不尽等症状;而西医则建议补充蛋白质、铁剂、维生素D,并鼓励适量运动促进恢复。

对于产后抑郁,则需结合心理咨询、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家庭支持共同干预,切忌讳疾忌医。

医生在临床中建议,对胎盘的处理应以安全、科学为前提,不应盲目跟风、轻信偏方。

若有特殊需求或文化背景因素影响,应通过正规医疗渠道处理,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不必要的健康风险。科学、理性地看待胎盘,才能真正做到“为母为子皆安”。

综上所述,胎盘并非“废物”,但也绝非“万能补品”。吃胎盘并不能大补,反而可能带来感染、激素紊乱等一系列健康风险。

医生建议,产后康复应立足科学方法,注重身心调养,避免盲目采信未经证实的传统偏方。医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胎盘的认知愈加深入,但真正的健康,仍需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与权威资料来源:

1.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年。

2. 《中国药典》2020版:紫河车条目。

3. 张伯礼主编,《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