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8亩的水田里,约1万株水稻抽出金黄的麦穗,经过育种人员初步挑选,得到约100万粒太空水稻种子。“这些太空水稻种子是经过精选的作物种子,在太空特殊环境中发生诱变,返回地面后进行育种和优选。”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技术员钦星说,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佳琪 黄媛艳/文 记者王程龙/图
4月7日,由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首批太空水稻种子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试验田内全部收获。该批种子将进行多轮筛选和鉴定,再根据品种优良性进行加代繁殖。
0.8亩的水田里,约1万株水稻抽出金黄的麦穗,经过育种人员初步挑选,得到约100万粒太空水稻种子。“这些太空水稻种子是经过精选的作物种子,在太空特殊环境中发生诱变,返回地面后进行育种和优选。”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技术员钦星说,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它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
2024年4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层层筛选,报送的6个品种、共500余克的南繁水稻种子成功入选,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经过14天太空旅行,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
2024年11月,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专家开始陆续播种太空水稻种子,进行新种质、新材料选育。
“航天育种并非是‘把种子带上天再带回来,作物就能丰产’。通过航天育种真正能够选到有实用价值的品种几率在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整个过程非常复杂。”钦星表示,采收后,这些太空种子还要经过表型、基因、成分等观察筛选,表现优异的材料再进行加代繁殖。一般情况下,太空种子要经过6至8代繁育才能稳定优势性状。
来源:海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