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4”微策让“2小时运动令”落地有痕,是青山路第六小学的“体能管理”秘诀。上、下午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精彩纷呈,除了常规体育课、眼保健操、广播体操项目外,随季节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的专项足球课、“体育+音乐”融合课、长绳集体跳、花样跳小绳、京剧啦啦操、绳操拉
青山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在全区通过实施体育课程改革
规范阳光体育大课间
丰富课后服务
课间及体育活动内容等
进行“体教”融合
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全方位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
“4×4”微策让“2小时运动令”落地有痕,是青山路第六小学的“体能管理”秘诀。上、下午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精彩纷呈,除了常规体育课、眼保健操、广播体操项目外,随季节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的专项足球课、“体育+音乐”融合课、长绳集体跳、花样跳小绳、京剧啦啦操、绳操拉伸运动等特色项目活动交相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运动兴趣,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为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多元化需求,青山区不断探索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各中小学确保在上、下午安排一次时长不少于30分钟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和眼保健操,和每节体育课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的基础上,绳操、武术、音乐体育运动会等特色体育活动纷纷走进校园,让大课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元。
“怎么调整大课间、二课堂或课后服务时间‘补时’,各学校都有自主决定权,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对各校‘每天体育运动2小时’的要求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保证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打折、不作假。”区教育局副局长孙鑫介绍。为给学生创造科学、高效的运动环境,青山区教育局鼓励各校利用“金边银角”等校内空间,建设“微操场”“微球场”,引进AI智慧体育等现代化科技设备助力校园体育提质升级。今年春季开学后,各中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深挖空间潜力,精心打造形式各样的特色课间活动。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培养学生1-2项运动技能,青山区小学有47%的学校已安装实施AI智慧体育,下一步将在小学实现AI智慧体育全覆盖。在哈达道小学,将体育课、早锻炼、上下午阳光体育大课间、小课间、课后服务、晚训练等时间有机串联起来,采取“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举措,利用校园“金边银角”、教学楼间空地进行空间改造,安装了9台“AI运动吧”,设置多处地面游戏区、微篮球场、微单双杠运动区,将足球场划分为2个迷你场地,于校园北墙设跳远沙坑区,打造了校内多元运动乐园,游戏互动与AI智慧体育互动深度融合,成功点燃了学生们的运动DNA,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课间时光。一直以来,青山区注重从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激发热爱体育锻炼的兴趣。如今在青山区校园里,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全力激发学生活力,已成为诸多学校的共识。
既要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青山区根据各学段做出了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的规定。高中阶段学校每周至少安排2节体育与健康课;小学1-2年级采取“4+1”模式,即在原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体育游戏课或足球课等;小学3-6年级和初中7-9年级按照“3+1+1”模式,在原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体能课和1节足球课或专项技能课等。青山三中,严格落实每天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采用推广“5+5+1+n”模式,即:每天确保60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每天1节体育课;每两周1节心理健康课;每周确保n名学生参加n项体育与健康活动。有效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
加大竞赛活动力度,大兴体育之风。青山区每年还组织各校开展班级联赛、周末联赛等校内、校际体育竞赛,做到月月有比赛、班班有队伍、人人有项目的良好运动氛围。每学期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班级赛事,至少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常态化、品牌化。
从教室到操场,青山区在多元化“体教”融合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大力夯实校内运动时间保障,科学提升运动负荷,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水平,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拥有了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目前,全区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整体优良率、合格率逐步递增,肥胖率、近视率、脊柱侧弯率以及心理异常的检出率逐步呈下降的良好趋势。各项指标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每名学生能熟练掌握2-3项运动技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工作成效全面形成。
来源:青山人青山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