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海油工程实现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增长33.38%;扣非净利润18.09亿元,同比增长46.20%。
2024年,海油工程实现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增长33.38%;扣非净利润18.09亿元,同比增长46.2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 “深海科技” 四个字单独拎出来,和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还加了“安全健康发展”的限定词。
这相当于,国家拿着喇叭喊:“兄弟们,去海底捞钱,我给你们开绿灯!”
为什么这时候突然发红包?
因为陆地上的油快不够用了。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70%,而南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当于波斯湾的1/3,天然气储量相当于卡塔尔的两倍。
更刺激的是,南海深海区还有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这玩意烧起来比传统天然气还干净,关键是:1立方米可燃冰,居然能释放160立方米天然气。
但很少有人敢大规模开采。
因为深海作业是烧钱黑洞:水深每增加100米,设备成本指数级上涨,1500米的海底作业相当于在珠峰顶上修高铁。
直到中国搞出了“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器、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钛合金耐压壳体这些黑科技,深海采油才从科幻片,变成了生意经。
深海印钞机的硬核实力上次给的政策红包,到底有多大?
直接看数字:2025年政府给深海科技定的KPI是——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其中深海相关产业要占25%+。
换算成人话:3.25万亿的深海市场,等于再造一个上海市的GDP。
说了这么多,心急的兄弟估计不耐烦了,少说废话,直接说代码。
我大A一向“自有股情在此”,概念股还是相当多的,在互动易上随便扯一句深海相关,甭管这些业务占比怎样,起码股价有望上涨。
先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深海科技的产业链环节,分上游技术、中游装备、下游应用。
其中,上游技术包括AI驱动的深海数据处理、仿生机器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中游装备,主要指深潜器、深海通信系统、多金属结核开采设备;下游应用,比如深海油气、矿产开发和生物医药等。
同花顺将A股“深海科技”搞了个概念板块:海工装备。这一块出了一堆真真假假的“网红”公司。
下游应用尤其是深海油气可能会吃到最大礼包,而海油工程,就是这波红利里最肥的那块肉。
说海油工程是“深海油气一哥”,不是吹牛。
这家公司有三张印钞许可证:
首先是技术垄断:水深1500米,全球玩家不到5家。
全球能玩转这个深度的深海采油的公司,掰着指头能数完:壳牌、道达尔、雪佛龙,再加个海油工程。
更狠的是,海油工程手里攥着两项绝活:超深水钻井平台——南海“蓝鲸系列”平台能在3000米海底打井,钻井深度超过1.5万米,相当于钻穿两个珠穆朗玛峰;台风天无人化生产:2024年搞定远程自动控制系统,台风天也能在海上当甩手掌柜。
这两招直接把深海采油成本砍到40美元/桶,比中东土豪的陆地采油还便宜。
海油工程背后站着谁?
中海油。
从2023年开始,连续三年,至2025年,中海油年资本开支都在1250亿-1350亿元区间(需要区分其中的深海相关业务支持占比);海油工程作为集团旗下唯一EPC(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总包商,直接承包了“爸爸”70%以上的订单。
EPC 就是“工程总承包”。
简单说,就是你要建一个项目(比如盖工厂、修大桥),不用自己操心各个环节,而是找一家公司 全包。
这家公司会负责从 设计图纸 到 采购材料设备,再到 现场施工 的全部流程,你只需要最后验收成果就行。
光看数字可能没感觉,举两个例子:
陵水36-1气田:中国首个超深水自营大气田,2024年6月的探井测试显示,每天的产量高达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上海市在2024年每天用气量的15%。
渤中19-6气田:探明储量2000亿立方米,总投资约20亿-30亿美元,海油工程独吞了设计、采办、施工全链条。
以前海油工程就是个苦力型选手,毛利率常年徘徊在5%-8%;但2024年画风突变:通过智能制造基地投产、AI优化施工方案,毛利率直接飙升,净利润同比增长——2024年整体毛利率为12.28%,同比增长1.53个百分点。毛利率提升叠加2024年全年消费税退税2.33亿元以及2023年单项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58亿元等事件影响下,全年归母净利润提升5.4亿元。
这什么概念?相当于富某康突然变身苹果,从血汗工厂升级成科技巨头。
更多肥肉藏在哪里?很多人以为深海采油就是捞油,其实产业链上藏着更肥的肉块。
比如,深海装备出口:专割第三世界韭菜。
非洲和拉美国家眼馋深海资源,但买不起欧美设备怎么办?
海油工程的骚操作来了——
首先,搞了设备租赁:“蓝鲸平台”可按日出租,日租金比壳牌便宜20%-30%,但要求用人民币结算。
Clarksons Research 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深水平台租金比欧美同类低25%-30%,主要因“设备新、运维成本低”;中集来福士(中集集团旗下,中新合资公司)2023年财报提到“蓝鲸系列平台租金较国际同类低20%-35%”。
其次,用技术换资源(想不到东大也有这么一天):帮安哥拉开发深海油田(2023年18区块),换取27.5%的原油权益比。
这套组合拳下来,据海油工程2024年上半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新签合同125.18亿元,其中国内75.39亿元,国外49.75亿元,海外订单占比39.7%;2023年海外项目毛利率为16.15%,同比提升10.57个百分点,高于国内的9.44%毛利率水平。
但是,深海采油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截至目前,深海采油高昂的成本问题,仍是制约商业化的主要障碍,而油价波动也提升了收益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
深海项目前期投入动辄几十亿,一旦国际油价跌破60美元/桶,所有测算都得推倒重来。
当然,海油工程有个护身符:中海油的订单大多数是成本加成合同(尤其是关联交易),油价跌了甲方爸爸贴钱补差价。
现在钛合金耐压壳体毛利率55%,但万一行业突然搞出低成本替代材料,海油工程就得哭晕。
不过看现状,宝钛股份的专利墙至少还能撑5年,这段时间够海油工程捞够本了。
宝钛股份是干嘛的?
这也是个牛逼公司。
宝钛股份是国内深海装备用钛合金材料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60%、技术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另一家是西部材料,耐压钛合金在部分深潜器非承压结构中替代宝钛,成本降低15%-20%。
海油工程未来业绩会怎样,可以盯紧中海油的资本开支,这笔钱越多,海油工程股价就越性感。
海油工程这艘“船”,现在既有国家给的东风,又有自己的硬核实力,只要不撞上冰山,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后补充下海油工程财务数据。
2024年,海油工程实现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增长33.38%;扣非净利润18.09亿元,同比增长46.20%。
海油工程营收主要分为海洋工程总承包、非总承包业务和非海洋工程。
其中,海洋工程在2024年实现收入271.70亿元,同比增长20.10%,主要得益于陆地建造工作量保持高位和海上安装工作量同比增加;非海洋工程收入(主要来自于LNG储罐和接收站工程的建造收入)27.84亿元,同比下降65.76%,收入规模因工程工作量下降而相应减少。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