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4日,一位在外网拥有超3800万粉丝的美国00后网红“甲亢哥”开启首次中国行,以“一镜到底”的形式在上海、北京、河南、成都、重庆等地直播,掀起了海内外社交平台的热议狂潮。
原创|豆瑞超 郭美杉 来源|公关世界杂志社
(图源:海外研究所)
2025年3月24日,一位在外网拥有超3800万粉丝的美国00后网红“甲亢哥”开启首次中国行,以“一镜到底”的形式在上海、北京、河南、成都、重庆等地直播,掀起了海内外社交平台的热议狂潮。
(图源:海外研究所)
大量海外观众更是通过其未经修饰的直播镜头颠覆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应亲自到中国见证其发展”,并惊叹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高铁隧道内稳定的网络信号以及市容的整洁有序,甚至直言“中国基建超乎想象”。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偏见、建立共情一直是跨文化公关的核心挑战。这个以夸张反应著称的年轻人,却用镜头让海外观众在他的“中国行故事”中重新认识了中国。那这场现象级传播背后,藏着哪些值得深挖的传播密码呢?
真实叙事:在烟火气里看见中国温度
在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东方叙事”中,中国常常被困于“威胁论”与“落后论”的双重枷锁下。而在“甲亢哥”6小时无剪辑的直播镜头里:高铁隧道内信号无延迟、比亚迪水陆两用车潜入水中、无人机送炸鸡……让海外观众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基建与科技的实力。
在直播中出现的路人友善互动、街道整洁、移动支付便捷等真实的社会生态,又成为“中国安全”“中国网速”等议题的实证,进一步击穿了西方媒体的“信息茧房”。
(图源:央视新闻)
从他与少林功夫切磋出现“痛苦面具”到观看到川剧变脸的即兴表演,再到街头与普通民众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这些未经编排的精彩互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Z世代可感知的娱乐符号,消解了不同国家人群之间的文化隔阂。
(图源:央视新闻)
这场在人间烟火里的“跨文化公关”以“真实”为锚点,通过具象化、场景化的内容,将抽象的国家形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体验,让海外观众“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温度。
技术赋能: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界限
这场覆盖全球的传播盛宴,本质上也是新技术对公关范式的重新编程。
其中5G网络支撑的“沉浸式在场感”功不可没,在直播时,通过实时弹幕、多平台分发,560万观众跟着甲亢哥的镜头游遍大江南北,这种“一镜到底”的沉浸感,让海外网友同步体验了中国城市的昼夜更替与市井活力。
技术不仅拓展了传播边界,更重塑了文化表达语法。直播中穿插的AR特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彩:川剧变脸与虚拟偶像同台竞技,敦煌飞天在元宇宙场景里翩然起舞。这种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让Z世代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对文化符号的解码。
当“甲亢哥”在深圳见证1500架无人机组成“空中巨龙”时,弹幕上瞬间被网友的“未来已来”刷屏;试驾小米SU7 Ultra时那句“比兰博基尼还带劲”的评价,让这款国产新能源车在欧美车迷中“一战成名”。这展现出技术从传播载体进化为传播内容本体,公关策略的维度也正在发生根本性拓展。
(图源:快科技)
全民共创:从“官方叙事”到“草根外交”
甲亢哥现象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公关的“官方剧本”。这个非官方身份的网红,用接地气的“翻车”日常消解了文化隔阂:误闯河南武术学校后的尴尬互动,反而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包容;街头路人自然流露的友善,比任何官方宣传片都更具可信度。官方力量的隐性支持也同样关键,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点赞、240小时的免签政策,为民间交流创造了宽松环境。
“甲亢哥”此行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恰恰构成了最动人的叙事,也揭示了新时代公关的核心要义—最高明的传播策略,是让策略隐于无形。
文化共鸣:在碰撞中寻求理解新范式
传播狂欢之下暗藏更深层的公关命题。“甲亢哥”现象也暴露了跨文化公关的潜在风险。《阳光彩虹小白马》歌词的谐音梗曾引发争议,但“甲亢哥”用幽默巧妙化解了尴尬,体现出其对文化差异的快速响应能力,这提示我们一定要注意文化误读的敏感性。
(图源:央视新闻)
同时也要注意流量与价值的平衡,过度追求“震惊体”可能导致内容浅薄化,未来可以多深耕更具有文化深度的内容,让不同观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了解、去深度体验中国文化。
文明的对话,始于真实的相遇
甲亢哥的中国行证明,跨文化公关的本质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定位”—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既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也让中国重新发现自身的独特性。国家与企业需在“守正”(尊重文化差异)与“创新”(技术应用)间找到平衡,要用更轻盈、更包容的叙事,去实现全球化传播的“破圈”与“扎根”。
正如网友所言:“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来看看”—这,正是跨文化公关的最高境界。
来源:中国公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