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有哪些前德国军官加入了东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11:20 3

摘要:二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国家随即被四国占领并最终分裂为东西两德。面对战败、清算与分裂的现实,纳粹德国的将领们必须做出抉择:是向西方靠拢,还是接受苏联改造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其实也不出所料,原国防军承席自容克老爷为主导的一战德军,这批人的反苏思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加

二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国家随即被四国占领并最终分裂为东西两德。面对战败、清算与分裂的现实,纳粹德国的将领们必须做出抉择:是向西方靠拢,还是接受苏联改造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其实也不出所料,原国防军承席自容克老爷为主导的一战德军,这批人的反苏思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加入东德的原德国军官不仅少,而且加入的理由也值得研究。如果是主观加入的那似乎就更有意思了。

在所有原德国高级军官中,真正明确加入东德军事体系者寥寥无几,最为人知的包括文纳·福斯特(Vinzent Müller)与阿尔诺·冯·列特维茨(Arno von Lenski)两人。

文纳·福斯特原为德军中将,在战争末期被苏军俘虏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苏联培养的“反法西斯军官”之一。战后,他被带回苏占区,担任“德国人民警察”的顾问,还参与国家人民军(NVA)的建设,是极少数获得东德信任的前将领。

阿尔诺·冯·列特维茨亦是国防军中将级人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之后加入苏联支持的“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NKFD)。他虽没有在东德军中担任高级职务,但在政治宣传和军人再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军职权力。

这两人之所以能被接受,并非仅因其军衔或能力,更在于他们在战俘营中接受了长期的思想改造,并在苏联面前表现出彻底的忠诚。他们成为东德反法西斯建国叙事中的“范例”,是东德愿意吸纳的极少数旧军官。

苏联在战时便已考虑战后德国的改造问题,因此在1943年便成立了“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NKFD),在战俘中招募反纳粹分子。这些人被送往苏联的“安塔尔卡训练营”接受再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斗争、苏联军事理论等。

战后,NKFD成员被分批遣返回德苏占区,成为东德政府与军队的早期骨干。这一机制为东德提供了初期的干部基础,既避免启用纳粹残余,又体现意识形态上的“正统性”。但由于这些人在战争前多为中下级军官,最终东德军队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纳粹德国“将领”层参与。

东德的国家人民军(NVA)正式成立于1956年,其兵源主要来自以下几类:

NKFD出身的战俘群体:经过苏联政治教育的前国防军士兵,是军队基层建设的重要来源。青年志愿者(FDJ)与社会大学生:被吸收进入军队院校,接受苏式军事教育,逐渐担任军官职务。 人民警察武装部队(KVP)转编人员:在1950年代初期,东德建立起准军事的人民警察部队,这批人构成NVA的基础。 苏联顾问培训体系输出:大量东德军官在苏联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学成归来担任各级职务。

可以说,东德军队不是以“继承”旧军为基础,而是“重新塑造”。其军官构成更接近红军模式,强调政治可靠性胜过军事资历。

与东德的严控与再教育不同,西德在美英支持下采取了“实用主义”策略:一方面去纳粹化,但另一方面大量吸纳旧军骨干。联邦德国国防军(Bundeswehr)成立初期,就邀请了多位前德国国防军将领参与重建:

海因茨·古德里安:前装甲兵将领,担任西德国防顾问;汉斯·施派德尔:前陆军集团军参谋长,后成为北约欧洲司令部首任德国总指挥;阿尔贝特·施尔纳:前国防军元帅,虽因战后争议较大但仍被部分西德军界推崇。当然了,还有曼施坦因。如果莫德尔不是在鲁尔区自杀,那很大概率也会被纳入联邦国防军。这类做法虽受国际批评,但确实为西德提供了军事重建的技术与经验基础。况且这些旧军官本身就具有反苏思想,十分利于掌控。而东德则由于意识形态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自我割裂了与旧德军的联系。

东德是苏联在欧洲的“桥头堡”,不能容忍潜在的不忠与动摇,宁可从零建设也不愿吸纳可疑分子。东德政府声称自己是“反纳粹的新德国”,任何与第三帝国有明确联系的人物都必须被边缘化。 苏联不信任旧军人:苏方对德军旧部普遍怀有敌意,哪怕已被改造,也多予以监视,而非信任。相应的,东德军队连生产装备的资格都没有。所有装备只能采购自捷克斯洛伐克。而后者是日后东德最重要的装备生产国。

虽然确实存在个别纳粹德国将领在战后选择加入东德政权,但这只是极少数、经过彻底改造的例外。东德的建军逻辑与苏联一脉相承,更重政治可靠性与阶级出身,而非军事才能本身。相比之下,西德则更现实地利用旧军资源,为冷战对抗服务。两德的军队结构与用人政策,正是其制度分裂的一个缩影,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意识形态差异,更是对国家重建路径的根本分歧。

来源:浩瀚入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