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这是继2018年、2024年后,中方第三次就中美经贸问题发布系统性政策文件。
一份白皮书的三重意义
2025年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这是继2018年、2024年后,中方第三次就中美经贸问题发布系统性政策文件。
在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突破34%、拟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背景下,这份2.8万字的白皮书不仅是政策立场的宣示,更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度思考。
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历史逻辑解构霸权叙事,以法治框架重构博弈规则,以文明视野重塑合作范式 。
1.破“零和博弈”叙事:数据背后的共生逻辑
白皮书以1979-2024年中美贸易额增长275倍的史诗级跃升为锚点,揭示一个被西方选择性忽视的事实:美国对华出口支撑着 260万个本土就业岗位 ,而中国对美技术采购年均增长12%,惠及高通、英特尔等科技巨头。
这种共生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明显: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其全球产能的52%,而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获得美企 17亿美元专利费 。
2.立“规则之争”框架:从关税战到制度战
针对美方对华海事、造船业的301调查及港口费加征计划,白皮书首次将争议升维至国际法层面:
援引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8条,论证中国造船补贴的合规性;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驳斥美方“中国控制海运通道”的指控。这种以国际法对抗国内法的策略,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接招转向 规则话语权争夺 。
3.破局路径:从反制到创制
白皮书不再局限于关税报复清单,而是提出 “三链重构”方案 :
产业链 :加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长江存储232层NAND芯片量产);规则链 :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结算系统;创新链 :建立中美人工智能研发“负面清单”机制。这种立体化应对体系,展现从防御到攻守兼备的战略转型。
1.合作周期(1979-2017)
互补性驱动:中国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制度性保障:中美商贸联委会机制年均解决 83%贸易纠纷 。2.摩擦周期(2018-2024)
美方单边主义导致 全球供应链损失1.8万亿美元 ;中方反制催生国产替代浪潮,芯片自给率从5%提升至21%。3.对抗周期(2025- )
技术民族主义升级:美方将14nm以下设备纳入出口管制;中方以稀土加工技术反制,掌握全球 90%重稀土精炼能力 。4.破局关键
白皮书揭示的周期律表明:每当美国将经贸问题意识形态化,中国则以 “技术突破+制度创新” 实现战略突围。这种“压力-进化”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权力结构。
1.西方“霸权现代性”的困境
美方“对等关税”本质是 中心-边缘体系 的维护:
要求中国永久充当低端产能提供者;通过SWIFT、专利壁垒收取“全球化租金”。但这种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遭遇悖论:TikTok全球月活用户超 16亿 ,打破西方文化霸权。
2.中国“共生现代性”的实践
白皮书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升级版,聚焦:
数字丝绸之路 :在东盟建成5G基站超200万个;健康丝绸之路 :向非洲转让mRNA疫苗技术;绿色丝绸之路 :为拉美新能源项目提供 人民币计价贷款 。这种以技术共享替代资本控制的模式,正在重构南南合作范式。
3.文明对话的新可能
白皮书特别强调 “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基金” 设想:
共同投资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建立知识产权收益共享机制。若该机制落地,或将开创“竞合平衡”的新文明形态。
这份白皮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系统驳斥美方指控,更在于揭示一个根本性转变:中国正从国际规则的 “遵守者” 转变为 “定义者” 。
当美国沉迷于关税武器的“即时杀伤力”时,中国已着手构建 “制度性权力”
——从RCEP生效到金砖扩容,从数字货币到太空治理,一套平行于西方体系的新秩序正在生长。
历史将证明,这场博弈的终极裁判不是航母或芯片,而是谁能更好回答人类文明之问:当技术革命重新定义财富源泉,当气候变化威胁物种存续,中美究竟是选择“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宿命,还是开创“星际文明”的合作范式?
白皮书给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唯有超越霸权逻辑,才能抵达共同未来
来源:时事追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