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刘红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美国临床皮肤病学杂志》,IF:8.6)发表题为“Clinical outcomes and prognos
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刘红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美国临床皮肤病学杂志》,IF:8.6)发表题为“Clinical outcom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bullous pemphigoid patients: A 15-year review in China”的研究论著。通过对101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患者的长期随访,揭示了中国BP人群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构建了BP预后精准预测模型。本文整理研究主要内容,与读者共享。
研究背景
BP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靶向抗原为BP180和/或BP230。全球发病率约为0.0419/1000人年,且随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BP患者多为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70岁以上),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预后较差,死亡率达20.6%-63.1%,且易复发。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死亡率或短期治疗效果,缺乏对长期结局如完全停药缓解(CROT)率、复发率的系统分析。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15年回顾性队列数据,明确BP患者的临床结局及预后因素,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山东省皮肤病医院确诊的1018例BP患者(排除45例失访)。诊断标准:临床特征(瘙痒、紧张性水疱)、组织病理学符合BP,直接免疫荧光(DIF)显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线状沉积,且至少一项血清学检测(间接免疫荧光IIF或ELISA)阳性。数据收集:通过病历和随访问卷收集基线特征(年龄、性别、诊断延迟时间、合并症、体表受累面积BSA等)、实验室指标(抗BP180/230抗体水平)、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单药、联合免疫抑制剂、非糖皮质激素系统药物)及结局数据(死亡率、CROT、复发)。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逻辑回归分析预后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通过AUC和C指数评估模型性能。研究结果
死亡率
总死亡率33.8%(344/1018),累积1年、3年、5年死亡率分别为22.8%、31.2%、34.5%。
危险因素:高龄(HR=1.08)、BSA受累≥10%(中度HR=7.19,重度HR=9.84)、DIF双阳性(IgG+C3,HR=1.37);保护因素: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HR=0.50)。
预测模型AUC(1年/3年/5年)分别为0.83/0.86/0.88,性能优异。
CROT
31.5%(321/1018)患者达到CROT,累积1年、3年、5年CROT率分别为10.9%、32.9%、47.5%。
预测因素:诊断延迟时间短(HR=1.01)、基线抗BP180抗体
预测模型AUC(1年/3年/5年)为0.67/0.62/0.63,性能中等。
复发
73.6%(749/1018)患者复发,累积1年、3年、5年复发率分别为21.9%、46.6%、60.9%。
危险因素:合并症(RR=1.81)、BSA受累≥10%(中度RR=4.83,重度RR=2.51)、高抗BP180抗体水平(RR=1.006)。
不良反应
56.3%患者出现需治疗的不良反应,常见为高血压(36.1%)、高脂血症(35.6%)、血糖升高(31.9%)。13.3%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队列(1018例)系统分析了BP患者的长期结局,明确了死亡率、CROT和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高龄、广泛皮肤受累、DIF双阳性提示死亡风险升高,而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早期诊断、低抗BP180抗体水平与非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提高CROT率。
构建的列线图为临床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用工具。
局限性包括数据来源的回忆偏倚及未纳入新型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分析。未来需进一步优化BP的长期管理策略。
专家解读
张福仁教授:我们团队近期完成的这项关于BP的长期随访研究,旨在系统揭示这一疾病的自然病程与临床管理的关键问题。BP作为一种以皮肤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机制是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真表皮交界处的结构蛋白(如BP180和BP230),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甚至全身性皮损。该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国外研究表明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300/10万,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BP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
回顾历史,在糖皮质激素尚未应用于临床的年代,BP患者的1年死亡率超过50%。尽管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及骨髓抑制等)仍使治疗陷入“疗效与风险并存”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中长期缺乏关于BP治愈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的系统性数据,医生面对患者“多久能治愈”“生存期有多长”的提问时往往无从回答。正是基于这一临床痛点,我们团队决定开展一项大规模、长周期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研究纳入了2009年至2023年间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确诊的1018例BP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测(DIF显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线状沉积)明确诊断,并接受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我们系统收集了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方案及长期结局数据,最终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这是中国首个针对BP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也是全球范围内样本量最大的同类研究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BP患者的长期结局呈现显著异质性。从治愈率来看,1年、3年、5年累计CROT率分别为10.9%、32.9%和47.5%,这意味着近半数患者在5年内可实现停药,但仍有超过20%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死亡率方面,总死亡率为33.8%(344例),1年、3年、5年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2.8%、31.2%和34.5%,高龄(年龄每增加1岁死亡风险上升8%)、广泛皮肤受累(BSA>10%的患者死亡风险是轻度患者的7-10倍)以及DIF双阳性(IgG+C3沉积提示更高炎症活动度)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死亡风险降低50%,这一发现为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提供了直接证据。
复发与副作用同样是临床管理的难点。73.6%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经历至少一次复发,1年、3年、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达21.9%、46.6%和60.9%,其中80.9%的复发与患者自行调整药物有关,凸显了长期随访和患者教育的重要性。治疗副作用方面,56.3%的患者出现需干预的不良反应,以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最为常见,而13.3%的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一数据警示我们必须警惕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骨骼毒性。
这项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首次为中国乃至全球的BP临床实践提供了详实的基线数据。未来BP的治疗模式亟待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传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天花板已显而易见,而生物制剂(如IL-14/13拮抗剂、CD20单抗等)的兴起为突破这一瓶颈带来希望,然而这些药物目前尚未纳入国际指南中,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我们的研究为探索BP新疗法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聪颖整理,张福仁教授审校
专家简介
张福仁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原副校(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皮肤病性病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2024-),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2020-),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2022-)。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 第一完成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专业领域:致力于麻风皮肤病防治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科技部一带一路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牵头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系统揭示了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科学发现在国内外的转化应用加速了“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目标的实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此外,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重症银屑病和罕见皮肤病领域也做出了原创性贡献,部分发现被写入国内外教科书和诊疗指南。
刘红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优青、863青年科学家等。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Shan Cao, Hong Liu, Furen Zhang,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Bullous Pemphigoid Patients: A 15-Year Review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25 Mar 10; doi:10.1007/s40257-025-00925-z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