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新闻周刊称,“同样1公斤蛋白质,生产牛肉需要耗费10公斤饲料,而养殖面包虫只需要耗费2公斤左右饲料。”
中国人又领先一步了?欧盟规定面包里加“虫子”合法,欧洲人表示难以接受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全球对蛋白质的需求将在2050年增至近50%。
据中国新闻周刊称,“同样1公斤蛋白质,生产牛肉需要耗费10公斤饲料,而养殖面包虫只需要耗费2公斤左右饲料。”
而在2025年2月10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黄粉虫(面包虫)粉末作为新型食品添加剂,允许其以最高4%的比例加入面包、饼干、意大利面等日常食品中。
这一政策被视为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的关键举措,却引发欧洲多国抗议浪潮。
这场争议不仅关乎食品安全与文化认同,更折射出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与饮食惯性之间的深层博弈。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传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传统畜牧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4%,其中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
欧盟的碳中和目标进一步推动了昆虫食品的合法化。
根据其气候政策,到2040年,欧盟需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相较于1990年的水平减少32.5%,而昆虫养殖的低碳属性与此高度契合。
此外,昆虫养殖可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形成“有机废料—昆虫蛋白—动物饲料或食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进口大豆蛋白的依赖。
然而,环保优势仅是昆虫食品崛起的一环。其能否真正普及,还需跨越文化与消费心理的鸿沟。
欧洲人对昆虫的排斥根植于历史与文化。以前,昆虫逐渐被视为“肮脏”与“贫困”的象征,甚至被归为疾病传播源。
现代欧洲的饮食转型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消费者心理障碍,二是市场接受度。
欧洲消费者组织的调查显示,76.8%的民众明确反对以昆虫替代肉类,仅10.3%表示愿意尝试。
为缓解抵触情绪,企业选择将虫粉“隐身”于日常食品。
法国公司开发的蟋蟀粉面包仅保留麦香,规避视觉与味觉冲击。
这种策略虽能试探市场,却难以彻底扭转观念。
反观中国、泰国等食虫文化悠久的地区,昆虫早已融入饮食体系。
东北的油炸蚕蛹、西南的昆虫烧烤,不仅是高蛋白美食,更成为地方文化符号。
这种差异表明,昆虫食品的普及需以文化认同为前提。
欧盟的政策虽迈出关键一步,但教育宣传与产品创新仍是长期课题。
昆虫食品的产业化依赖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
泰国作为全球昆虫养殖先驱,已建立超2万家政府认证的蟋蟀养殖场,产业链从野外捕捉升级为智能工厂。
然而,欧洲的昆虫养殖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成本高、产量不稳等问题。
市场推广亦需破解同质化竞争与供应链短板。
目前,欧洲昆虫食品以虫干、蛋白粉、能量棒为主,产品创新不足导致价格战频发。
法国公司虽垄断虫粉供应,但其工业化生产尚未覆盖全欧,原料供应不稳定制约了食品企业的研发。
此外,欧盟法规要求含虫粉食品必须标注成分,这虽保障知情权,却也加剧了消费者的心理障碍。
尽管如此,行业前景仍被看好。
据预测,全球市场年增长率为24%,预计到2030年,市场总值将达80亿美元。
若企业能开发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差异化产品,昆虫食品有望从“环保标签”升级为“日常选择”。
昆虫食品的崛起,本质是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文化博弈的全球实验。
欧盟的政策突破为这场实验提供了制度支撑,但其成功与否,仍取决于三大关键:环保效益的持续兑现、文化偏见的渐进消解,以及产业技术的成熟落地。
如今已是餐桌奢侈品;或许数十年后,虫粉面包亦将完成从“荒诞”到“寻常”的蜕变。
在气候危机与粮食安全的倒逼下,这场饮食革命或许不会颠覆传统格局,但必将为人类提供一种更具韧性的生存选择。
中国科学网:《科普一下丨可添加4%!“虫粉”食品会成为新风尚?》澎湃新闻:《欧盟批准将虫子粉末放入面包、果酱等食品中,最高含量可达 4%,欧洲人的天塌了》中国新闻周刊:《欧洲人开始吃虫?》中国与东盟:《综述:泰国蒸蒸日上的昆虫食品产业》中国科普网:《可添加4%!“虫粉”食品或成新风尚》经贸研究:《零碳之路:生物转化助解粮荒》来源:看看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