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前,我去了一趟匈牙利。这个东欧国家的人口收入水平与中国大差不差,然而,当我走进当地一家电器城却发现,其电器市场像是倒退了五六年的上海,老年机仍然摆在柜面的显眼位置,扫地机器人也是落后国内好几代的。后来我去了西欧的几个发达国家,发现当地连基础家电都卖得相当贵
全球制造,是“六边形能力”之争
半年前,我去了一趟匈牙利。这个东欧国家的人口收入水平与中国大差不差,然而,当我走进当地一家电器城却发现,其电器市场像是倒退了五六年的上海,老年机仍然摆在柜面的显眼位置,扫地机器人也是落后国内好几代的。后来我去了西欧的几个发达国家,发现当地连基础家电都卖得相当贵。哪怕当地人均收入较高,但人们对电器的购买力很可能还不如中国。
正好上个月,我去了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各种高度智能化、人性化、接入了AI的家电让我应接不暇。比起技术的先进性,更让我惊讶的是:中国品牌如此之快地让AI走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定价上也已经向普通人靠近。比如下面这个萌物,其实是TCL开发的陪伴机器人,它不仅可以学习主人的生活习惯从而优化家电管理,还可以通过对话、表情、动作等进行情感交互。
两次极具反差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供给创新还是消费活力上,中国都是世界领先的。
这背后的一大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在技术的应用创新及产业化等方面,有着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在最近的一项并购事件中具象地感受到这一点:创办16年的TCL华星,收购了LG在广州投建近20年的LCD产线及模组厂。
来自韩国的LG是全球面板产业一大巨头,日韩也一度是该产业的中心。而这次收购意味着,TCL华星在LCD制造领域已经全面超越了LG。事实上,全球面板产业中心已经从日韩转移到中国。
各行业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逆袭;“中国制造=便宜能用”的认知,必须扭转了。以TCL为代表的中国高端科技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工业的重要一极。
以往,当一个技术走到成熟期,中国企业往往是将其产业化做到极致的一方。从消费电子产业发展来看,美国公司擅长由0到1的技术突破,日韩公司实现初期的产品化和产业化,而进一步的产业化,往往由中国公司完成。这也是基于,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完整的产业链、稳定的产业政策和一批敢于破釜沉舟的企业家。而现在,中国科技制造,也已经开始往上游深入从0 到1阶段。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段子。关于如何区分“硬科技”和“制造业”,有人说:“中国制造不了的就是硬科技,中国能制造的就是制造业”。因为,当中国可以自主制造时,就一定会让这个技术在价格、应用、场景结合上都更加普惠。
在科技制造业,决定一家企业能否成为巨头的,绝非单一的技术先进性,更包括进一步创新研发的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整合产业链资源的引领力、开拓市场的影响力、高效管理的能力,以及对行业及宏观经济的贡献力等。这些“六边形能力”,才是决定技术能够走向普通人现实生活最关键的要素;也是当下竞争走向激剧的消费市场中,更重要的竞争要素。
中国企业,让技术持续焕发生机
从TCL华星收购广州LG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是如何发挥六边形能力,在LCD产业市场竞争中获胜的。
对于LCD,大家其实都不陌生。家里电视、电脑的显示屏,大部分都是用LCD面板做的。早在20年前,它就替代了此前“大屁股电视”所应用的笨重的CRT,让液晶屏幕成为主流。随着4K、8K超高清技术的应用,LCD的视觉体验也进一步提升。
在LCD之后,出现了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但LCD并没有像CRT那样被快速取代。对于质疑LCD是否仍是下一代主流的“技术党”,我只能说,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的大众需求不够了解。
首先,LCD有着成熟的制造工艺和成本优势。这是基于中国企业攻克了LCD全流程制造核心技术,并经历多年的产业沉淀,在生产和运营上都将效率提到极致,再加上拥有深厚基础的中国科技制造产业链,让LCD快速从依赖进口变成了性价比之选。
更何况,人们当下对大屏幕的需求仍在扩充。相比OLED,LCD因为成本、耐用、不灼屏等优势,在大尺寸显示领域迅速应用。在大尺寸电视领域,以LCD为基础进行创新的Mini LED,更是成为主流。作为全球首家推出并实现Mini LED电视量产的品牌,TCL已推出全球最大QD-Mini LED115吋电视,显示效果不逊OLED电视,使用寿命大幅提升。除了电视、电脑以外,用于教育场景的交互式白板、企业会议室的演示屏、机场和地铁站的广告屏等,也让LCD广泛应用于更多日常场景中,并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Mini LED能够实现“亮场更亮,暗场更暗”的效果,让画面更加细腻逼真,因而成为车载屏的一大升级点和卖点。近两年来,比亚迪、奔驰、吉利等汽车品牌推出新车型时,都强调其配备了大尺寸、高清晰度的Mini LED车载屏,从而为车主提供更好的用车以及车内观影体验。
除了车载屏之外,Mini LED也因能支持更高的画质、刷新率以及更低的延迟,而应用于电竞屏,为玩家带来更流畅的游戏体验。目前,三星、华硕、宏碁等品牌,都已经推出多款Mini LED电竞显示器。而电竞也是一个正在快速扩大的市场,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Mini LED很可能还将进一步普及。
LCD及其衍生的Mini LED技术能够与各种新兴需求场景结合,其背后正是我所说的“六边形能力”。它由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活跃的需求市场、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影响力等等构成。而中国制造正以这些能力,让LCD的生命在全球得以持续延续下去。
今年2月有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一款27英寸的Mini LED显示器,最快将在2025年底就推向市场。而此前,Mini LED已经将Mini LED用到iPad Pro、MacBook Pro以及Pro Display XDR中。近日,任天堂在新一代Switch2游戏机中也选择了LCD屏,而非之前的OLED。
需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刺激着LCD产业的竞争。而此次TCL华星对广州LG的收购,证明了中国企业的胜出,未来中国企业的优势也将在整合中进一步放大。
格局逆转,靠的是一个个“TCL华星时刻”
当然,“六边形能力”的基础,仍然是对技术的掌握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否则其他能力的发挥都会受制于人。就像大家如今能够在各种软硬件终端丝滑、高效地使用AI,是基于DeepSeek的出现。
也正如在AI领域,DeepSeek的风头一夜之间盖过OpenAI,在制造领域,类似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今年2月,TCL完成与国际奥委会的签约,正式成为奥运TOP计划(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的一员,将在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为主的智能终端及面板显示领域,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
TOP计划向来都是各行业全球领先者的聚集地。在这里,TCL上场,而此前与TOP计划合作了37年的松下退场,也寓意着消费电子这个赛场的全球格局变化。
在此次TCL华星收购广州LG的4年前,TCL还收购过苏州三星产线。两次收购,都显示着韩国企业在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式微,逐渐退出LCD面板领域的趋势。
然而,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彼时的中国仍是“缺芯少屏”的局面。直到2016年,雷军还曾因三星断供面板而喝酒赔罪。依赖于海外的面板供给,一度让中国多个行业的终端制造隐忧重重。
短短十几年时间,中国虽然在自主制造芯片领域仍然有所欠缺,但早已走出“少屏”的困境,甚至完成了由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而这背后,是以TCL为代表的企业,下苦功夫、下血本自研自产的历程。
2004年,TCL并购了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商。然而,当时正处于技术迭代的转型期,LCD快速取代了CRT,而汤姆逊的核心技术正是CRT。结果可想而知,这笔并购给TCL带来巨大的阵痛。
意识到核心技术的关键性后,2009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决定进入半导体显示领域,成立TCL华星,实现LCD面板自主供应。第一条产线总投资额达到245亿元——这是彼时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可谓破釜沉舟。
2011年,TCL华星t1产线点亮第一片产品后,正式投产。这是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团队、自主建设的8.5代高世代面板线,这是属于中国科技制造的“TCL华星时刻”。从此刻起,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开启追赶超越的征程。
14年后的今天,以收购广州LG为标志,TCL华星在与日韩企业的LCD正面硬刚中,已经宣告了胜利。TCL华星已累计投资超过2800亿元,布局11条产线,覆盖LCD、OLED、印刷OLED等全技术路线。
并购广州LG,理论上来说,还将带动LCD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转移。TCL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产业管理能力,也将赋能广州LG的产线效率,有利于TCL华星利用LG的全球客户网络,进一步拓展与全球客户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LCD领域搏出一番天地、并越做越深之外,TCL也在持续探索印刷OLED,去年11月已宣布正式量产,并发布全新技术品牌APEX。首批量产的印刷OLED已应用于医疗专业领域。通过对下一代技术的差异化创新,TCL很可能将在面板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不要低估制造的意义
制造业不像AI那样fancy,如今的科技制造,很多时候是对一厘米、一毫米的改造和精益求精,“新质生产力”就来自于此。对于大众来说,往往当我们遇到危机,才开始关注科技制造的进程。然而在大家没有察觉的地方,一些危机已经不复存在。
而这些危机的破解,背后是一批颇具魄力的企业家,用巨大的投入实现自主制造、自主创新的突破,带来一个个“TCL华星时刻”。
在掌握了技术能力之后,中国企业又发挥其“六边形能力”,让旧的技术更广泛地去到需要它的人身边,也让新的技术加速走进更多人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各领域都能如此快速地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并让技术在全球高度产业化,背后的真正原因。
内容作者:小小
编辑:郑晶敏
总编:沈帅波
来源:进击的沈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