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管培医生”由西南医科大学于2024年4月率先提出,当年6月试点推行。它对应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成长为规培生、研究生、临床医生前的一段“空窗期”,旨在解决部分医学生的就业和升学难题。
最近,一种医学生新型的就业形态在业内引发关注。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多家医学院和医院正在探索施行“管培医生”,以打造医学人才“成长缓冲带”。
据悉,“管培医生”由西南医科大学于2024年4月率先提出,当年6月试点推行。它对应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成长为规培生、研究生、临床医生前的一段“空窗期”,旨在解决部分医学生的就业和升学难题。
当前,医学本科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21-2023届医学本科生未就业比例逐年攀升。“毕业即待业”,成为了一些医学生心头难以言说的痛。
为何医学本科生未就业比例逐年攀升呢?那是因为目前医院招聘准入门槛较高,大型医院普遍要求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培合格证以及硕士研究生学历等硬性标准。而医学本科生毕业1年后才能考取执医证、规培3年考核合格方能获得规培证,这就意味着,一名医学本科生一旦未能在应届毕业前顺利考取规培生或研究生,就会陷入被医院拒之门外的窘境。
那么,这时候不想转行又无处可去的医学生可谓是处境艰难。
因此,“管培医生”的诞生便是打破这一困境的突破口。
据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张春祥介绍,它的具体实施方案就是医学本科毕业生和有用人需求的基层医院建立“契约”,为医学本科生搭建起“过渡性就业+临床实践+升学备考”三方面一年期的培训桥梁。
在待遇方面,西南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学生科科长张玲萍透露,“管培医生”项目的相关医院会为这些学生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工资,此外还购买保险、提供食宿等。至于“管培医生”的岗位职责,据网传资料显示,主要包括完成临床技能训练、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参加规培或研究生考试三方面内容。
此方案一出,立即在业内引发关注和热议。
当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这种新型的就业形态精准匹配了医院用人和学生就业两方面需求,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积极举措。
不过,也不乏吐槽的声音——
“真的不是为了让就业率好看些吗?”
“规培生不够用了,发明了管培医生?”
“这又是什么牛马新品种?用来提供更为廉价的劳动力?”
“实习生、见习生、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管培生、专培生……无法出道医学生的一生。”
面对一位医生漫长的学习成长周期,网友对此颇有微词也在情理之中。那“管培医生”的推行,究竟是“加塞”周期还是疏通堵点呢?
一位来自湖北黄冈某三甲医院的医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个项目挺好的。她告诉医脉通,自己曾考研失利,进行了“二战”,那时候她什么证都没有,所以并不好找工作,可又不想待业在家坐等考试,因此只能去大医院做医助写写病例打打杂。
“如果当时还有这条路走,我应该会选择去做‘管培医生’”这位医生说到,“现在很多县医院也达到了三甲、三乙的标准,去那里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还有工资,养活自己应该不成问题。”
此外,她还强调了一点,本科毕业生报考执业医师考试需要有一年的工作证明,这对于在家“坐考”或去大医院做医助的医学生而言,是个难题,而“管培医生”签约的医院正好可以提供。
不过,一位来自湖北武汉某三甲医院的医生却表示:“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工资,对于读了五年的医学生而言,待遇有点差。”
那么,在一片讨论声下,这个项目实施得如何了?
据报道,去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正式启动试点,有29名医学生上岗。如今,项目运行快一年时间,据回访调查显示,在29名上岗学生中,24人报考研究生,15人上线;29人全部报考执医考试。
对于未上线和未报名考研的学生而言,一年的成长缓冲区,让他们对个人追求和职业规划建立了新的认知,有些人就计划积极参加规培或转向基层就业,就业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就业观念转变其实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文中那位来自湖北黄冈的三甲医院医生向医脉通表示:“医学生如果在应届毕业前未顺利考取规培生或研究生,后续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各方压力又比较大时,他们有可能会放弃当医生,这其实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流失。”
而这一年的过渡缓冲,相当于给了他们多一年的时间去认识医生这个职业,去慎重思考自己究竟要不要从事这个职业,无形之中起到了留住医学人才的作用。此外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吸引到了医学人才,缓解了人力短缺的问题,甚至有部分医学生选择长期留在基层,这也有助于基层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扎根临床,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双重提高的效果,对于接下来的考执医考研都大有裨益,而且这种“学用结合”的模式能增强职业认同感,为之后的从医之路奠定基础。
当前,西南医科大学已启动2025届“管培医生”项目,今年3月,该校向四川省教育厅提交《关于“管培医生”就业新形态的推进情况和优化对策报告》,争取支持推动项目推广优化。与此同时,川北医学院也在试点“管培医生”项目,并与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邻水县人民医院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不过,随着该项目的推广实施,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 培训医院质量把控
项目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学生本身,也依赖于医院的带教能力。倘若基层医院缺乏系统培训资源,可能导致实践质量参差不齐。那么,对于建立合作的医院是否需建立标准化考核机制,并引入第三方评估。
2. 学生需求考量
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把这个时期当成考执医考研的过渡,那么医院是否会在临床工作安排中兼顾到学生的考试需求,而非网友担心的纯当廉价的牛马使唤。
3. 制度支持的迫切性
当前项目试点成效显著,但它的规范推行少不了政策的保驾护航。比如未来打算推动川、渝、云、贵四省联动,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学本科生“管培医生”新形态就业模式,那么,对于跨区域协调、医院资质、学生保障等问题都需要规范化的政策支持,才能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
文末小互动:对于“管培医生”,你怎么看?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2次手术,8天住院:那个术后药物谜案的“嫌疑人”,医生终于找到了丨医起推理吧
医疗腐败大起底!紧盯医院关键人物,甘肃已处分433人 | 医脉政事儿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