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讲述了一个本科生逆袭的故事。他曾经沉迷网络游戏,如今逆袭成顶刊论文的作者;他是雷军奖学金获得者,也是用坚持和热爱打破“差生”标签的武汉大学博士生。
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突然被武汉大学官方发布的一篇文章,给震惊到了!
文中讲述了一个本科生逆袭的故事。他曾经沉迷网络游戏,如今逆袭成顶刊论文的作者;他是雷军奖学金获得者,也是用坚持和热爱打破“差生”标签的武汉大学博士生。
从游戏少年到顶刊作者,从竞赛小白到获得国奖,从单一到多元......每一步都充满的惊喜和反转。乍一看武大官方的这篇推文的主角的确很励志,值得大学生们积极效仿。
但当我的目光来到文章的后半部分,当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他的生活才发现,原来多少人的梦中情校还在大肆宣扬“刻板印象”。
文科生做“保姆”,理科生引领文科生?
文中这样写道,尽管科研任务与学生工作任务繁多,但李展有一套独特的“平衡术”。
看到这里,我心里一惊,毕竟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们女性在平衡家庭,难道现在男性“觉醒”了?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虔诚之心,准备去学习一下这位优质男士的“平衡术”。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令我大失所望。
一方面,他与文科生女友形成“最佳拍档”。文科女友负责包揽日常家务,让他全身心投入学术;与此同时,他则用理科思维“影响”女友,鼓励她涉足交叉学科探索。
另一方面,他有独特的减压法,就是打游戏。
也就是说,文科生女友做保姆似的,照顾理科男友的生活起居,让他无后顾之忧,却被说成男友来平衡感情生活?
另外,文中特地写出“男友用理科思想影响文科女友”,难道目的是为了证明理科凌驾于文科之上吗?文科难道已经不堪到,除了被影响以外,就没有对社会起到一丁点的正面作用?毕竟文中只字未提文科生女友在思想上对理科生男友有任何影响。
这就是笔者所说的一套独特的“平衡术”,真是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难以想象,一个TOP级大学的官媒居然会发这样的推文!
有人可能会说,或许是我们文科生太敏感了,这不就是一篇很普通的励志推文吗?那你先看看网友们都怎么说。
有网友直言,这文章写成这样,不就证明了文科的重要性吗?
也有网友表示,他就是武大的学生,这篇推文目前已经被全校喷了,传到校外去真的感觉很丢人!
还有网友坦言,看到这样的表述真的很反感,文科女给理科男做保姆,理科男用自己的思维影响指导文科女,双重buff直接叠满,其实完全有其他更稳妥的说辞。比如说,给他提供后盾和支持,文科理科思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看到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表述不妥,我既欣慰又感到不可思议。既然这么多人觉得不妥,为何大学还明目张胆发出来?
我不禁要问,一个倾注心血博得学界赞誉的博士生,难道要靠这种近乎父 权式的“助攻”和“美化”来实现所谓的生活与事业平衡?
这样的表述不仅弱化了女性在家庭的价值,也弱化了文科在社会的独立价值,也让人对顶尖学府的发布内容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别让刻板印象,限制了教育的多元想象
近年来,文科遭遇“撤销潮”不假,但就这篇推文水平来看,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文科生,只是大学培养不出好的文科生。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人文关怀、历史沉淀和哲学思考。文科并非仅仅是讲述纸上谈兵的理论,它所培养的批判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是我们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文科的每一个视角,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
别让刻板印象,限制了教育的多元想象。教育本应是多元化与包容性的象征,可如今,连文科著称的名校官方推文都在强化固定思维模式,把文科生塑造成只能承担生活琐碎、不具备独立见解的“保姆”。
这种错误的标签,不仅掩盖了文科独有的智慧与美学,也让校园内外对文科专业的理解更加刻板。真正的跨学科合作,应该是双方智慧的交融,而非一方简单地“给予支持”和“被动接纳”。
大学频频出丑,是背后审核有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宣传上频繁“出丑”:从校内横幅措辞不当,到录取通知书上的低级错误,再到官方推文中隐含的性别歧视话语,这些问题无不反映出部分学校在内容审核和传播责任上存在疏漏。
作为代表校方形象的官方媒体,其每一句表述都承载着强烈的示范效应,绝不能成为错误观念传播的平台。校园官媒应当更加谨慎,用精准的语言和客观的态度去传递信息,避免无意间加深社会对某些专业和群体的刻板印象。
不管是大学出版的刊物,还是发布在媒体上的推文,都应该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一般来讲,终审人都是院长级别的。因此,高校频频“出丑”大概也就两种原因:一是审核把关出现漏洞;二是高层价值观有问题。
写在最后
当武汉大学的官媒,都在宣扬和加强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第一,男女固有的社会分工,不是进入社会以后形成的,而是在学校就已经开始;第二,理科比文科更优越,只有理科才有科研,而文科连学业都不值一提。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样的教育是否真的正确。男生和女生之间,本就应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理科与文科之间,也本应该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绝不该是单向的“带动”或“辅佐”。
只有摒弃刻板偏见,尊重每个学科独有的价值,我们才能为教育的多元化注入新鲜血液,进而为社会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未来。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和思维定式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警觉,拒绝简单标签化和误导性表述。唯有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才能真正拥抱一个多元、平衡、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来源:诗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