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美术报》 第393期 副刊中国传统色系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美学寓意,而以“玄黄”为中心的五行色体系无疑是其中的核心范式,在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的交织中,构建起了中国人以色彩感应世界的精神图谱,五色、五行、五方、五音等一一对应。《周礼·考工记》更以“画缋

《中国美术报》 第393期 副刊中国传统色系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美学寓意,而以“玄黄”为中心的五行色体系无疑是其中的核心范式,在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的交织中,构建起了中国人以色彩感应世界的精神图谱,五色、五行、五方、五音等一一对应。《周礼·考工记》更以“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的记载,赋予黄色丰富的社会意识和贯通天地的媒介属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记载说:“黄,地之色也。”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验符》言:“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即在五行思想中,黄色代表着土,土为五行之中心,因而黄色是中国传统五色中的主色,被认为是所有色彩中最为尊贵的色。“天地玄黄”的宇宙观升华为文明底色,并在数千年的演变中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勾勒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壮阔图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农耕时代,土地又是人们最关心的对象。因此,代表土地颜色的黄色,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见证和滋养了中华民族的诞生、成长和壮大,是家园与根脉的深情象征。它不仅象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成为生命存在感的具象化表达,更在艺术的长河中留下璀璨的印记。无数中华儿女以黄为尚,以黄为中和之色,象征着尊贵、高尚、丰收和兴旺,亦为中华美学中的祥瑞之色。黄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已经出现了使用赭石绘制的黄色图案,这种天然的矿物颜料是先民们最早使用的黄色颜料之一。商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雄黄、雌黄等矿物制作黄色颜料,不仅用于陶器装饰,还应用于早期的壁画创作。随着染色技术的发展,植物染料逐渐成为黄色的重要来源,栀子、黄檗、槐花等植物被广泛用于染制黄色织物。北朝《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多种黄色染料的提取方法,展现了古人在色彩制作方面的智慧。唐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来自西域的番红花等染料传入中原,进一步丰富了黄色的色谱。
【宋】佚名 《唐太宗立像》 绢本设色 271cm×1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易·坤》卦有云:“黄裳元吉。”黄色与吉祥、尊贵相联系。这种色彩观念的确立,使得黄色成为帝王专属的颜色。《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可见隋代即已通过色彩区分身份,而这种色彩管制直接影响了唐代服色制度,将黄色的使用严格限定在皇室范围之内。后这种禁令成制于明,并沿用至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历史典故就是“黄色”作为至尊地位的象征符号的典型表现。同时,对黄色使用的限制逐渐形成了一套“隐喻”系统。明清宫廷建筑中,黄色琉璃瓦与鎏金斗拱形成“地承黄天,天悬金辉”的空间隐喻,黄色成为彰显皇权的重要元素。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乾清宫等重要建筑均采用黄色琉璃瓦,形成“黄门禁地”的建筑规制。清代皇帝的龙袍,以明黄色为底,绣以金龙,将黄色的尊贵推向极致,“黄盖”“黄幄”“黄带子”“黄榜”“黄马褂”等一系列的专有词无不显示出这种尊崇。
故宫太和殿琉璃瓦宫廷绘画中对黄色的运用同样讲究。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太宗身着明黄色龙袍,黄色服饰与红色仪仗形成对比。宋代院体画中,画家们常用藤黄、石黄等颜料描绘宫廷场景,既符合礼制要求,又展现出富丽堂皇的气象。唐代画家李思训在《江帆楼阁图》中开创的“金碧山水”,用泥金勾勒山廓,这种创新技法在北宋王希孟笔下演变为《千里江山图》中石黄与青绿的碰撞,实现“黄为骨,金为魂”的视觉建构。明代画家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大量使用金色和黄色,营造出宫廷生活的奢华氛围。陶瓷艺术中,从唐代的三彩到明清的黄釉,展现了工匠们对黄色的独特理解,以及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与庙堂之上的庄严不同,民间艺术中的黄色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老人头发白久则黄,黄色随之有了长寿的联想意义,故常以“黄者”“黄耄”“黄发”“黄眉”等词代指长寿老者。农历亦称“黄历”,适宜办喜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表达了人们希望诸事吉利的美好愿望。菊花又称“黄花”,因为菊花开在秋天,凌霜不枯,故文人墨客常以“黄花”喻人,更常用黄色营造出画中秋色的萧疏淡远。这种对黄色的运用,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又是文人精神的写照。在年画艺术中,黄色常与红色搭配,寓意吉祥如意。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门神、灶王,多用黄色点缀,既增添了喜庆气氛,又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佛教艺术中的黄色则具有特殊的意涵。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多用黄色象征光明与智慧,如《药师经变图》用大量金箔与矿物黄彩描绘出药师佛净土,色彩瑰丽。黄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运用,展现了这种颜色的多重面相。它既是天命的象征,又是人间烟火的注脚;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民间的吉祥符号;既是自然的色彩,又是精神的寄托。在现代,黄色依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如“黄金地段”“黄金时间”“黄金周”等,都显示出人们用黄色代表着对美好的喜爱与追求。由于黄色的光线明亮度最高,容易引起人视觉上的高度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常用来作为安全警示的标志。与西方文化中黄色常与背叛、嫉妒等负面含义关联相比,中国艺术中的黄色始终保持着中庸、尊贵、祥瑞的特质。虽然因为黄色与秋季的联想难免让人产生枯败、落寞、悲观等情感,如古诗词中常以黄色表达萧条、荒凉,并由物及人,暗含青春已逝的衰败之意,但也是一种诗意表述。这种东西方色彩观念的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更反映了中国艺术追求色彩的和谐与象征意义。在这个色彩日益丰富的时代,回望传统艺术中的黄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更能体会到一种文化的延续性。黄色在中国艺术史中高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密码,展现了我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风俗民情。从庙堂到民间、从写实到写意,黄色的艺术之旅仍在继续,黄色的符号系统继续见证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盛放中国人对“中和”“祥瑞”之美的永恒追求。■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