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凡是来过鄠邑(原陕西户县)或者与鄠邑人打过交道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一点,那就是:虽说这“户县话”也属于陕西关中语系,但是呢,如果细辨其发音特点,却感觉它在这陕西关中道上,好似一种异类存在!典型如对数字“2”的发音。再就是,尽管说这鄠邑区是“夹在”周至县与长
我想,凡是来过鄠邑(原陕西户县)或者与鄠邑人打过交道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一点,那就是:虽说这“户县话”也属于陕西关中语系,但是呢,如果细辨其发音特点,却感觉它在这陕西关中道上,好似一种异类存在!典型如对数字“2”的发音。再就是,尽管说这鄠邑区是“夹在”周至县与长安区之间,但其方言却绝无周至长安的那种“水”“匪”不分的下唇音一一叔,就是叔,绝不会念成“服”,树,就是树,也绝不会念成“富”。而且,从发音口型上看,这“户县话”较之于关中东府的唇音和西府的舌音,那更是相差七八十贸远。
如此,何也?
对此,作为一枚地地道道的鄠邑“土著”,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身边的民风民俗作进一步观察后以为:此者,可能是与鄠邑历史上的数次移民潮有关。
一、唐代及其以前
众所周知,在上古之时,这鄠邑地界原本是一片水乡泽国,其为上古十二部落之一的有扈氏簖网捕鱼之所。其境内耕地少有,人烟稀少。就是在周秦汉唐盛世之时,由于此处河湖排水不畅,不利于农耕,所以,是只能作为古都长安京畿近郊的皇家乐游苑囿,典型如秦汉之时的上林苑,其主要占地,基本都是在鄠邑境内,至于人口嘛,那是一直未能过万。
据相关史料载,说像如此“无人问津”之窘况,是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时才稍有改观一一彼时,那入关勤王的北代集团盟主李克用(后被后唐追谥为武皇帝),是曾于鄠邑之南,也就是今天的鄠邑区余(御)下镇一带屯集重兵,围堵取道周至黄峪南逃的黄巢残部。在剿灭黄巢后,李部见此地水草丰美,随之长期屯驻于此。由于李克用部属中是有燕晋汉人、西域沙陀和回鹘蕃兵等,这样,对于当时人口不足万人的鄠邑方言,那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辽宋夏金元时
下来,在到了辽宋夏金元之时,由于鄠邑一直是金宋、元宋对峙之前哨,故戎事频仍。由此,即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双方军士戌卒来到鄠邑,进而,俾使鄠邑人口是首次"充"至两万左右。如此,是也让鄠邑当地方言与胡风南音完成了第一次"杂交"。
而在此需要特别说叨说叨的是,在当时,是也有一些偶然事件,对于后来鄠邑的人口及方言的影响,那是相当于来了个“大水漫灌”,比如:
在公元1222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攻陷位于今阿富汗境内的花刺子模帝国的重要堡垒塔里寒后,即于塔里寒所在地兴都库什山(又名雪山)避暑养生。于此间,成吉思汗为求长生不老之秘诀,遂于雪山约见中原道教全真派盟主邱处机。俩人晤面后相谈甚欢,当时邱处机言劝成吉思汗“止杀”以增寿。应该说,像这种止杀息戈建言,那是非常符合儒佛两家的济世理念,从而,此事件即产生了巨大的后续影响力。相应的,像位于鄠邑区祖庵镇的道教全真派祖庭重阳宫随之声名鹊起,如日中天。
之后,在元帝国第二代可汗窝阔台上位后,为消弭当时蒙古人在中原人心目中的残忍血腥形象,以笼络人心,遂倡导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全真教,并斥巨资扩建道教全真派祖庭重阳宫。据载,说在重阳宫扩建工程竣工后,这里的庙宇建筑达5048间,整个宫址东西宽度是从甘河到涝河,南面抵达终南山,北面接近渭河,其中是汇聚了天下道教弟子近万人。据说,为了供应这近万人之青精(斋饭),重阳宫是在今天的涝峪口磨子头村一带,建有十多处用来加工粮食的水打石磨坊。可以想象,像这些来自于全国四面八方的近万名道士,对于当时人口仅二万左右的鄠邑方言,那肯定是起到了脱胎换骨的作用!
还有,在公元1253年,当蒙古帝国第四任可汗蒙哥汗,令其弟弟忽必烈以“斡腹战术”绕道川甘南征大理以包抄南宋之时,忽有鄠邑慕旗寨人(今南庞村)贺贲赴六盘山向忽必烈献“横财”助战。忽必烈感其忠诚,遂封贺贲为京兆(长安户县一带)奥鲁(军需官)。随之,在鄠邑当地即有许多“民工”参与了元军的军需供应,从而,是让鄠邑人首次走进到了西南康巴地区。此者,是也等于为后来的鄠邑炉客商帮“探了路”。当然了,要说这一事件的最大影响,当是让“户县话”,与蒙言蒙语及川藏方言作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如此,遂令鄠邑方言不仅掺杂了一些蒙语词汇,同时也注入了些许川康“野味”,并在后来元朝统治中原的那九十多年间,得到了进一步地强化与融合。
三、明清时
到了明代,由于鄠邑境内土地多为朝廷卫所军屯(户)所占,而当时的明政府军屯模式是以拖家带口“插队”为型制,这样一来,那些来自于华夏八方的士卒及军户,是带着全国各地的各色方言融入到了鄠邑乡里。对此,在明弘治年间户县籍进士王九思所编的《户县志》中是有这样的记载:“古称鄠田诚美, 然大半屯田也, 以故民多贫。”
再就是明时的山西大槐树移民国策所引来一批含着鼻腔的晋客,他们对于鄠邑北片方言影响较大;之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陕西关中大地震后,是有一批山西河南富商急入鄠邑,前来抢占这鱼米之乡的灾后重建商机,至此,在鄠邑方言中,随之注入了些许河东腔韵。
至清代,由于康乾以来的“摊丁入亩”税策刺激,鄠邑人口是在四十年间兀然从三四万人暴增至十一万人之多。而其间的人口来源,那更是五花八门四面八方,进而,这全国五湖四海之腔调,便融入到了鄠邑方言之中。
实际上,由于多次移民潮的影响,在鄠邑,不独是方言一项,就是连地方饮食品种,那也是大大异于关中诸县!比如鄠邑的软面、摆汤面、秦镇凉皮、大肉辣子疙瘩等,不要说关中东西两府没有,就是一河之隔的长安与周至,那也绝无此等特色美食。
(2025.2.27 于鄠邑区东索村)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