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得严肃讲讲,身体的健康信号常常藏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就比如咱们每天吃饭、说话都离不开的嘴巴。可别小瞧这张嘴,它就像身体的 “小情报员”,悄咪咪地透露着血糖的秘密呢。以往大家都觉得测血糖就得扎手指,那才靠谱,殊不知,只要张大嘴巴仔细瞧瞧,许多血糖的事儿就明
口腔发出警报!血糖可能已失控
咱得严肃讲讲,身体的健康信号常常藏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就比如咱们每天吃饭、说话都离不开的嘴巴。可别小瞧这张嘴,它就像身体的 “小情报员”,悄咪咪地透露着血糖的秘密呢。以往大家都觉得测血糖就得扎手指,那才靠谱,殊不知,只要张大嘴巴仔细瞧瞧,许多血糖的事儿就明明白白了。
想象一下,汽车发动机上的警报灯一亮,老司机们马上就知道车子该进修理厂检修了。咱们的口腔问题也是一个道理,它往往是身体内部出现状况的信号灯,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旦血糖控制不理想,最先 “闹腾” 起来的,大概率就是这张 “吃饭专用” 的嘴巴。你以为牙疼只是牙齿自己的毛病,说不定是胰岛素在背后捣鬼;你觉得口干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实际上可能是血糖在 “撒野”。要知道,糖尿病可不单单是血液的问题,它会影响到全身各个地方,而嘴巴就像一扇最先感知 “高血糖” 的窗户。那么,嘴巴究竟有哪些表现,在提醒我们血糖控制得不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口腔这个独特的角度,开启一场 “糖尿病侦探之旅” 吧。
反复牙龈出血,糖魔的隐秘线索
牙龈出血这事儿,很多人都没太在意,总觉得是上火了,没啥大不了的。可要是你刷牙的时候,牙刷常常被血染得通红,甚至吃个苹果,苹果上都留下红红的血迹,那可得提高警惕啦。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管壁就像被岁月侵蚀的城墙,变得脆弱易破,炎症反应也变得更加剧烈,而牙龈就成了首当其冲的 “受害者”。再加上糖尿病会让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口腔里的细菌就像没人管的调皮孩子,肆意妄为地搞破坏,牙周炎、牙龈炎这些毛病就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你知道吗?有研究表明,超过 90% 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而在这类患者当中,牙龈出血是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更糟糕的是,这可不是单方面的影响,牙周炎反过来也会干扰血糖的控制,从而形成一种 “糖牙互害” 的恶性循环。
口干舌燥,水都难解的 “糖渴”
天气不热,空调也没开,自己还水杯不离手,可嘴巴却依旧干得像沙漠一样。这种怎么喝水都缓解不了的口干,很多时候就是血糖过高在发出信号。高血糖会让身体处于脱水状态,当糖分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时,会 “顺便” 带走大量的水分。肾脏忙得不可开交,身体就开始缺水,口腔自然就干得要冒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类似 “干燥综合征” 的症状,就算不是真正的干燥综合征,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也可能让唾液腺的功能受到损害,唾液分泌减少,这无疑让口干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唾液就像是口腔的 “忠诚卫士”,没有了唾液的守护,细菌便会趁机而入,龋齿、口腔溃疡、口腔炎症等问题也纷纷冒头。
口腔异味,糖在嘴里 “发酵” 了
早上起床,嘴里有点异味,这还算正常。但要是你发现自己一整天嘴里都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就算漱口、刷牙都无济于事,那可就得小心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血糖控制不佳的,很容易出现 “酮症酸中毒”,这个时候,嘴里就会散发出一种类似 “烂苹果” 的味道,在医学上,我们把它叫做 “酮味口气”。这种异味可不像普通的口臭那么简单,它是身体内脂肪代谢异常的表现,意味着身体已经消耗完了糖分,开始分解脂肪来供能了。根据《Diabetes Care》的数据显示,酮症酸中毒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是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不过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并不罕见,特别是在感染、饮食不规律、胰岛素中断使用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一旦发现口气有变化,赶紧去测测血糖,可别等到酮味变成了危及生命的 “危险信号”。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糖尿病在 “捣乱”
口腔溃疡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小小的溃疡,却让人吃饭的时候像受刑,喝水都感觉像刀割一样难受。正常人偶尔长一次口腔溃疡,忍一忍也就好了。但要是你发现自己口腔溃疡频繁发作,一个刚愈合,另一个又冒出来了,那血糖很可能已经出问题了。高血糖会抑制口腔黏膜的自我修复功能,同时身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这样一来,口腔溃疡就像个赖着不走的 “讨厌鬼”,反复发作。有时候可不只是口腔溃疡,还可能出现真菌感染,比如念珠菌感染,表现为舌面发白,还伴有疼痛、灼烧感。曾经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在电视剧《心术》里就被误诊为口腔癌,结果后来发现只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可把他吓得够呛,差点都要提前立遗嘱了。
营养学视角:吃不对,嘴巴先抗议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可是血糖管理的关键所在。但要是过度节食,或者食物搭配不合理,只盯着糖分,却忽略了营养均衡,那嘴巴肯定会第一个 “抗议”。长期缺乏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会直接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让牙龈变得脆弱,口腔溃疡也更容易发生。正所谓 “你吃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饮食不健康,嘴巴就会 “给你脸色看”;吃得科学合理,嘴巴自然就会 “乖乖听话”。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遵循 “三低一高” 的原则,也就是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同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别让嘴巴为不健康的饮食 “买单”。
心理学视角:压力大,糖难控
人一旦焦虑起来,肾上腺素就会飙升,胰岛素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血糖自然就升高了,嘴巴也跟着 “上火”。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人在焦虑的时候,还常常会不自觉地咬牙、咬唇,甚至磨牙,这样一来,牙龈和牙齿就更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说,“心情不美丽,血糖难稳定”。保持愉快的心情,比如看看喜剧片开怀大笑,晒晒太阳享受温暖,和朋友聊聊天倾诉一下,这些都能成为对抗高血糖的 “心理良药”。
社会学视角:文化习俗与 “口腔糖踪”
咱们中国人一直都讲究 “能吃是福”,每到逢年过节,餐桌上总是摆满了大鱼大肉,甜品也是琳琅满目。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因为儿女的 “孝顺”,饮食上不注意,结果患上了糖尿病。在节日里暴饮暴食之后,口腔问题往往会率先出现,牙龈肿胀、口腔溃疡频繁发作,这其实就是血糖失控的一种 “节后综合征”。就拿 2022 年春节后的一周来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糖尿病急诊患者数量比平时多了一倍,其中很多患者就是因为春节期间吃得太 “幸福”,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让嘴巴 “安静”,不再透露血糖秘密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最好每隔 3 - 6 个月就去做一次口腔检查,这样能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刷牙的时候,要用软毛牙刷,每次刷牙时间不能少于 2 分钟,还要搭配牙线,把牙缝也清理干净。平时要多喝水,远离香烟和含糖饮料,也可以嚼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别滥用抗生素和激素,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在日常饮食中,要特别注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补充一些营养剂。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抚资讯界